“凤阳地多不打粮,女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而“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大跃进”运动 |
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 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 牛为体’来求马之‘用’。”这主要说明洋务派()
A.中西结合,找到了富强的根本 |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
C.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 |
D.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 ②洋务派 ③维新派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冯桂芬曾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主张()
A.反对西学 | B.变法改良 |
C.中体西用 | D.全盘西化 |
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 这里的“新”指的是()
A.学造器物 | B.仿行制度 |
C.提倡思想解放 | D.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
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织业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织业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 B.蒸汽机的普遍推广 |
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