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
①实行计划供应体制 ②日常生活用品短缺
③购销矛盾非常突出 ④城乡差别逐步扩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英国中世纪有一条政治原则,即“国王不能犯错误”。这使得历代君主都可以恣意妄为而不致因“犯错误”而被追究责任。后来的法案对这一原则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这一变化( )
A.使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 |
B.让国王可以继续胡作非为 |
C.使大臣成为国王犯错的替罪羊 |
D.保证了国王由能犯错误到不能犯错误 |
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踏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治制度的精髓是( )
A.分权制衡 | B.法治至上 | C.责任内阁 | D.君主虚位 |
13世纪中期,英国大法官布雷克顿的名言“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被广为传颂。这表明当时英国已经(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 B.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
C.确立了司法权独立的原则 | D.产生了法律高于国王的观念 |
独立后,大陆会议制订了一个<邦联条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主张制订一部新宪法,他说:“权利似乎留给了这个国家的人民,让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和榜样去决定这一问题,即不同社团的人们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思考和选择建立好的政体?”这说明他主张( )
A.扩大人民主权 | B.建立拥有强大权威的全国性政府 |
C.以英国为榜样来建立政体 | D.增强政府的理性和智慧 |
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者之一的麦迪逊说:“在一个组织良好的联邦能够保证的许多利益中,再也没有比制止和控制狂热分裂的趋势值得更正确地加以发挥了。”麦迪逊强调的是(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 B.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
C.废除君主立宪制 | D.建立三权分立的邦联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