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的“普世价值”:仁义
儒家是先秦诸子之一,其特点是以传经的方式传道。所谓“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即“六经”或“六艺”;所谓“道”,是指孔子、
孟子所弘扬的华夏文明之传统价值,其核心是“仁义”。东汉史学家班固总结先秦诸子学术,即谓:“儒家者流……游文于六艺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上下两千年,中国社会千变万化,儒家学者也与时俱进,扬弃旧说,融会新知,各抒己意,流派纷呈,但万变不离其宗:仁义。“仁义”是历代儒家都认同的“普世价值”。
“仁”与“义”,原来是两个概念:仁者,人也,人之所以为人而不为禽兽;义者,宜也,人应该怎样为人才符合情理。孟子始将“仁义”并称,以概括儒家的核心价值。他拜谒魏国梁惠王,惠王问:“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高见可以利吾国?”孟子答云:“陛下何必曰利?我只有仁义而已。”惠王问的是“利”,孟子却跟人家讲“仁义”,好像驴唇不对马嘴。其实,这正是孟子超越流俗的远见卓识。
孟子所处的时代,七国争雄,互相攻伐,战争连年,不是“中国内战”,而是“世界大战”。各国的发展主题,就是富国强兵,开疆扩土。这也是梁惠王所关心的“利”,但对普通百姓能有什么好处呢?无非是赋税更重,死人更多。孟子则主张:“民为贵,社稷(国家)次之,君为轻。”人民至上,而非国家至上,更非君王至上,所以他反对战争,说“春秋无义战”,说“不嗜杀人者能定天下”。他劝君王施行“仁义之政”: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然后好好办一些学校,教以孝悌之义,使百姓懂得尊老敬长。如果能这样,天下的知识分子都想到贵国来发挥聪明才智,农民都想来贵国耕田种地,商家都想来贵国做生意,各国痛恨本国君王的人都想到贵国来寻求正义。仁者无敌,自然而然就令天下归服了。用今天的话说:和平崛起。
这在“以攻伐为贤”的各国君王看来,当然是书生之见,太不切实际,如《史记》说:“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事实上,不仅春秋战国,而且秦汉以后的改朝换代,都是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历史,用鲁迅的文学比喻:“吃人”的历史。正因为如此,“仁义”才成为历代儒家不懈的追求,将其视为超越国家存亡的“普世价值”。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纵观古今历史,说:“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所谓“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皇帝变了,百姓依旧是百姓;所谓“亡天下”,却是“仁义阻塞”, 也就是道德沦丧,价值崩溃,你吃我,我吃你,互相坑害,互相残杀。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保护“普世价值”不致被颠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份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由顾炎武这段文字演变而来的。但顾氏原意,“天下兴亡”不是“国家兴亡”,而是指儒家普世价值“仁义”的存废。当一个社会公然毁仁弃义,理直气壮地崇尚强权,赤裸裸地推崇暴政,这个社会就是乱世,用顾炎武的话说:亡天下。这不是预言,而是并不遥远的历史,如古人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成都日报 2011年3月28日)下列有关“仁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仁义”是孔子、孟子所弘扬的华夏文明之传统价值的核心。
.“仁”“义”原本是两个概念,东汉史学家班固最早把“仁义”并称。
.随着社会变化,儒学也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但其“仁义”的核心一直未变。
.在“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期,“仁义”思想被认为是书生之见,不切实际。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孟子拜谒梁惠王,惠王问的是“利”,孟子却大讲“仁义”,纯属驴唇不对马嘴。
.虽然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历史,但是历代儒家都没有放弃对“仁义”的追求。
.梁惠王所关心的“利”就是富国强兵,开疆扩土,对普通百姓并没有什么好处。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即使普通百姓,也有一份责任。
下列属于孟子“仁义之政”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好好办一些学校,教以孝悌之义,使百姓懂得尊老敬长。
.天下的知识分子都想到贵国来发挥聪明才智,农民都想来贵国耕田种地。
.商家都想来贵国做生意,各国痛恨本国君王的人都想到贵国来寻求正义。
.人民至上,而非国家至上,更非君王至上。
依据原文,联系实际,谈谈孟子“仁义之政”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目。
城市一向都是人类智力生命的原动力。但是,对于城市如何作用于人的大脑,我们却知之甚少。
美国和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证明,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
美国密歇根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马克·伯曼指出,在一条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行走几分钟之后,人的大脑在组织接收到的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大大降低。
大自然则对大脑健康非常有益。一些研究甚至证明,那些能够透过病房窗户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比那些看不到树木的患者快得多。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城市中,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对人的身体和思维健康都会产生影响,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参与到城市规划当中,希望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在市中心种植树木,或者建造城市公园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当我们漫步在城市当中,大脑总在高度关注着各种潜在威胁,它必须处理与交通和城市生活相关的纷繁复杂的信息。这一过程看似平常,但却会使人筋疲力尽,因为它消耗的是大脑最为脆弱的一种能力,即集中精力。
城市提供的信息五花八门,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我们必须不断调整,避免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物分解注意力,如闪亮的霓虹灯和支离破碎的与人交谈的片断。
相反,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不需要大脑付出这些认知上的努力。大自然中也充满着各种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东西,但是它们却不会引起负面的情绪反应,这与城市中的汽车或人群截然不同。因此,大自然可以使人的思维彻底放松。
紧张的城市生活还会影响人的自我控制力。例如,我们必须抵御各种消费广告的吸引,这就需要用到大脑前皮层,这是负责调整注意力的一个大脑区域。此外,城市生活还会导致情绪失控。专家指出,住在能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里的人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低于那些只能看到钢筋水泥建筑的人。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也会增加人的攻击性。
也许我们无法轻易地回归乡村生活,但是一定要学会建设一个自然的城市。
(《参考消息》2009年2月)
8.文中说,“人的城市生活会对思维产生影响。”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这种影响?()
A、容易分散注意力,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B、大脑在处理各种信息方面的能力会有所降低。
C、透过病房窗户能看到树木的住院患者康复速度较快。
D、自我控制力会降低,甚至导致情绪失控。
9.城市生活对人的大脑产生损伤的最根本的原因是()
A、消耗了大脑需要集中精力的能力,使人筋疲力尽。
B、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构成的城市风貌。
C、交通堵塞和城市噪音。
D、大脑前皮层是负责调整注意力的一个大脑区域。
10.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市中心种植树木、建造城市公园、有效控制车流量就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生活给大脑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力。
B、闪亮的霓虹灯、城市里的各种信息,会对大脑产生无序的刺激,从而分散注意力,时间长了,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
C、如果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能在城市规划中起到一定作用,就有可能减少城市对人的大脑的损伤。
D、住在钢筋水泥建筑里的人容易发生家庭暴力,反之,发生家庭暴力的可能性就不大。
11.请简要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超过40字)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气候变暖正在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家在2004年1月8号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了气候变化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他们分析了从墨西哥到澳大利亚的1103个物种,结果表明:如果全球变暖的状况不加控制地持续下去,其中1/4的动植物将在未来的50年内因无法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按此比例,世界上100多万个物种将在半个世纪后从地球上消失。
科学家们预测,不同气候变暖程度对应的物种灭绝概率分别为18%、24%和35%。而由此引发的其它变化很可能会加剧物种的灭绝。这是因为气温升高将影响全球降水格局的变化,当全球变暖与景观改变、物种入侵以及二氧化碳增加等相互作用,破坏生物群落与生态的交互作用时,物种灭绝的风险还会增加。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分布也会随之变化。目前我国鸟类的分布区正在向北扩展,这很可能就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夏季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在冬季来临时都有向南方迁徙的习惯。食物是影响鸟类迁徙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在北方获得充足的食物过冬,它们就有可能放弃千里迢迢的南北之行。斑嘴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只有夏季才在渤海湾地区生活,近年来由于冬季气候变暖,渤海湾近海结冰期缩短,斑嘴鸭已经成为该地区的常住鸟种。
并不是每一个物种都能成功地适应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这对物种生存带来的考验比过去4000万年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剧烈。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方向和高山地区转移,更多的物种将在这一过程中成为牺牲品。向极地迁移的物种很可能在途中遇到无法逾越的自然阻隔,比如高山、沙漠、海洋等,而无法到达目的地。向高海拔退缩的物种不得不面临因为栖息地有限引发的竞争,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大量的个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被淘汰。某些生物很可能因为气候变暖完全丧失适宜的生存环境,它们将面临不能及时进化而灭绝的危险。
如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扭转全球变暖的局面,很可能使地球上15%—20%的物种幸免于难。造成全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自184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30%,这可能是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如果不采取积极的能源政策和技术措施,预计到2100年,全球碳的排放将在当前的水平上至少增加4%,可能达到320%。
为了减缓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和代表会聚东京,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为共同扭转全球气候变化迈出了第一步。但是,《京都议定书》的真正生效需要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至少55个国家签署。由于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在2001年宣布拒绝执行,虽然目前世界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距离使公约生效还有一定的差距。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17%的俄罗斯是否签署,对公约能否生效至关重要。而俄罗斯目前的态度让《京都议定书》充满艰辛的签约之路更多了一些悬念。
(摘自2004年1月21日《中国青年报》)
5.下列各项不属于“气候变暖”的后果的一项是
A.全球降水格局发生变化和景观改变。
B.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转移。
C.物种入侵和生物群落与生态遭到破坏。
D.某些生物丧失适宜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6.下列有关“食物是影响鸟类迁徙的重要因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在冬季来临前都有向南方迁徙的习惯,可能与鸟类在冬季的北方找不到食物有关。
B.如果鸟类在北方的冬季里也能找到食物,它们就不再千里迢迢的南飞。
C.气候变暖使得北方某些地区冬季不再十分寒冷,给鸟类觅食提供了条件,这可能是我国鸟类分布区域扩大的原因。
D.斑嘴鸭目前冬季常住渤海湾,与渤海湾近海结冰期缩短,容易觅食密切相关。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的程度不同,对物种灭绝的速度的影响也不同。气候变暖低、中、高的程度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分别加快18%、24%、35%。
B.目前我国鸟类的分布区正向北扩张,这是气候变暖直接造成的。
C.斑嘴鸭在冬季也能在渤海湾地区生活,说明该物种在迁徙过程中获得了进化而不会灭绝。
D.气候变暖给动植物带来的直接威胁是生存环境的变化和食物的变化。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能有效的减缓和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世界上的100多万个物种就不会从地球上消失。
B.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动植物的影响远远大于对海洋中动植物的影响,因为海洋生物对环境和食物的依赖性较小。
C.《京都议定书》的通过,多少给人类扭转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一丝亮光,虽然它的签约之路艰辛和见效之日遥远。
D.如果人类不再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全球气温就会变冷,从而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范围的扩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春从心出刘心武
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像,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神秘莫测,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当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青春也只有一回。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会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经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你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7.作者在开篇强调“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文中二、三、四段的哪些内容具体体现了人生旅途中的“浏览”?
答:
8.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
9.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答:
10.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篇以“愿乘火车”、“愿乘轮船”、“愿乘飞机”的排比句式实写了旅行之乐,句式整齐,领起全篇。 |
B.文章以追寻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为主线,脉络清晰,篇末以点睛之笔,揭示了“春从心出”的深刻含义。 |
C.第三段中“琴弦般颤动的情愫”是指对人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语言新颖、贴切、形象。 |
D.第四段中作者对“以往”和“如今”“害怕走进书店”的原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突出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 |
E.作者巧妙地以“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比喻往昔岁月的痕迹,以“沙石硌牙”比喻阅读时遇到别字时的感受。
阅读下面文章。
老父如子
袁利霞
父亲70岁了,越来越像个小孩子,走路腿抬不起来,脚蹭着地,嚓嚓地响。从屋里听,分不清是他在走路,还是我那8岁的侄儿在走路。有时候饭菜不可口,他就不吃;天凉了,让他加件衣服,得哄好半天。在院子里,父亲边走边吹口哨——全没有一点父亲的威严。
父亲像孩子似的,越来越有点“人来疯”。家里来个客人,父亲会故意粗声大嗓地跟母亲说话,还非要和客人争着吃头锅的饺子——他明知道家里有客人,母亲不会和他吵架。客人一走,父亲马上又会低声下气地给母亲赔不是。
每次父亲从外边回来,第一句话都是:“你妈呢?”如果母亲在家,父亲便不再言语;如果母亲不在家,父亲便折回头去找,认认真真把母亲找回来。
有一次,父亲晨练回来,母亲说:“出去之前也不照镜子,脸都没洗净,眼屎还沾在上面。”父亲不相信:“我出去逛了一圈,别人怎么没发现,就你发现了?”母亲感到很好笑:“别人发现也不好意思告诉你呀,都这么大的人了。”
家里有一点破铜烂铁、废旧报纸或塑料瓶,父亲都会高高兴兴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卖得三元五元,不愿交给母亲,装进自己的腰包,作为公开的“私房钱”,用于自己出去吃饭或购买零食。
父亲以前特别节俭,从不肯到外边吃饭,也不吃任何零食。现在儿成女就,没什么大的开支,他也就大方了,经常到小摊上去吃“豆腐沙锅面”——不放肉,不放虾米、紫菜、海带和豆腐,一碗只要一元五角。父亲喜欢吃板肉夹烧饼。板肉是新疆特有的一种食品——把牛肉煮熟了,加上各种佐料,压成块状,吃时,用锋利的刀切成薄片,夹在刚出炉的热烧饼里。
有一次,父亲很委屈地向我告母亲的状:“我每次都夹一元钱的肉,有一次烧饼有点大,我夹了两元钱的肉,你妈就嫌我浪费。”我感到好笑极了,这哪是印象中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的父亲啊,分明是一个馋嘴的孩子。我从口袋里掏出50元钱给他,让他专门用来买板肉夹烧饼,并刻意叮嘱他:“不准告诉母亲。”父亲高高兴兴地收下钱出去了。不一会儿,我从厨房经过,听见父亲以炫耀的口气对母亲说:“女儿给我50元钱,让我买板肉夹烧饼,你看,还是女儿疼我。”
我心里忽然一阵酸楚——我们越来越大了,父亲越来越小了。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叫云亮的诗人写的诗——
父亲老了
站在对面
像一小截地基倾陷的
土墙
国庆节我从单位赶回老家
父亲混在村头的孩子中间
固执地等我
父亲对我的态度越来越像个孩子
我和父亲说话
父亲总是一个劲地点头
一时领会不出我的意思
便咧开嘴冲我傻笑
我和父亲一同回家
胡同口的人都扭着脖子冲我俩看
有一刻
我突然想给父亲做一回父亲
给他买最好的玩具
天天做好饭好菜叫他吃
供他上学,一直念到国外
如果有人欺负他
我才不管三七二十一
非撸起袖子
狠狠揍狗日的一顿不可
有一天,我下班回来,看见父亲正向街口走去,我赶紧走过去叫住他,问他要去干什么。他像一个等到大人回家的孩子,咧着嘴笑,说是在等我,怕我找不着家。一种深深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我鼻子一酸,泪水模糊了眼睛。心想:你接我的方向都反了,自己都要走丢了,还挂念着我,深沉的父爱啊。我扭过脸,不让父亲看见我的泪水,让他带我回家。
走着走着,我停住脚步,但父亲毫无察觉,依旧向前走着,夕阳给他的全身镀上了一层金色。看着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眼睛。
15.本文共写了父亲的几件事?各用简单语言将其分条(用数字标出序号)概括出来。
16.作者引用云亮的诗句的目的是什么?
17.请从文中找出两个细节描写,简析其对描写父亲形象的作用。
阅读下列文字。
①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乎我的意料。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②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7.标志上述语段思想脉落的一组词是( )
A.从容——干练——希望——前行 | B.从容——勇毅——希望——前行 |
C.意外——感叹——希望——前行 | D.干练——勇毅——明证——意义 |
8.“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乎我的意外”的意义是( )
A.中国人并非一切都坏。 |
B.中国人比自己的估计坏的多。 |
C.“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这种观点被事实所否定,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中国人。 |
D.有些中国人比自己的估计坏的多,相反有些中国人非常优秀。 |
9.对第①段中三个“一是”理解错误的一项( )
A.三个“一是”是并列关系 | B.三个“一是”是第二句的分说 |
C.三个“一是”分别是起强调作用 | D.三个“一是”可以互换位置 |
10.对“曾经屡次为之感叹”中的“之”指代对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女子 | B.女师大少数学生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
C.中国女子的办事 | D.刘和珍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 |
11.“意义就在于此罢”中的“此”指代的对象是( )
A.中国女子的办事 | B.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
C.互相救助,殒身不恤 | D.勇毅没有消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