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诗云:“……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七孔针或九孔针为巧)与这一风俗密切相关的认识是
A.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 B.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
C.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 | D.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罗斯福新政中有不少有利于工人的措施,如工人有权同雇主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确定了工人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水平等。因而有人认为罗斯福是在“向富人敲竹杠”。还有人认为罗斯福是在搞社会主义。上述看法的主要错误在于
A.单单用阶级分析方法看待问题 | B.只看到内容,没有看到形式 |
C.没有用阶级分析方法看待问题 | D.用现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 |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如果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 | B.树立起西欧工业文明的形象 |
C.为商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贸易场所 | D.开辟了联结人类文明的新航线 |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其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
B.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D.开辟了联结人类文明的新航线 |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
D.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
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两者都
A.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 B.阻碍了当时社会进步 |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 D.不利于当时社会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