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有哪些表现?
(2)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3)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结合材料说明你的观点及理由。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结合在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各是指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3)三次改革作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俄罗斯体操已风光不在。究其原因是前苏联解体时,经济不景气,优秀体操人才流失国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前苏联的问题:
材料一:
照片中的人是苏联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后,对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你知道在戈尔巴乔夫在位期间进行了哪些改革吗?你对这句话又是如何理解的?
材料二:
(2)这是一副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题目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从图中能找到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苏联的解体是否意味着共产主义的失败?
(武昌区2008-2009学年高三元月调考试题)“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
A.废除农奴制度 |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实施新经济政策 | D.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由于
A.苏俄的社会性质所致 |
B.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所致 |
C.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
D.苏俄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致 |
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试验做出判断。”列宁进行的比较成功的“实验”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C.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 D.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