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因果关系排列下列各项,正确的顺序是
①科学理论有重大突破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③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④帝国主义形成
⑤垄断组织产生 ⑥世界被瓜分完毕
A.①②③④⑤⑥ | B.①②③⑤④⑥ | C.①②⑤③⑥④ | D.②①③⑤⑥④ |
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主张加强相权 | B.主张建立内阁 |
C.反对中央集权 | D.反对三省六部制 |
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对变革生产关系、促进封建制确立作用最大的是()
A.“令民为什伍” | B.“燔诗书而明法令” |
C.“为田开阡陌封疆” | D.“平斗桶权衡尺丈” |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
C.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D.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
D.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