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麦迪逊说:“这就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为此,美国推行
A.公民自由取代政治自由 | B.中央与地方分权与制衡 |
C.精英政治取代大众政治 | D.立法部门内部分权与制衡 |
1926年7月国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称:“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对此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 | B.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
C.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 | 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
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
B.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
C.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浪漫主义 | B.自由主义 |
C.空想社会主义 | D.科学社会主义 |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粱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目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粱漱溟()
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
C.肯定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