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辣椒》,完成下列各题。
①辣椒,又叫番椒、海椒、辣子、辣角、秦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属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通常成圆锥形或长圆形,未成熟时呈绿色,成熟后变成鲜红色、黄色或紫色,以红色最为常见。
②辣椒的功能多样。辣椒能刺激口腔粘膜,引起胃的蠕动,促进唾液分泌,增强食欲,促进消化。辣椒也具有杀菌作用。当人摄入辛辣食物后体内温度急剧上升,这样就可以抑制食物中的有害病菌的繁殖或者杀死有害细菌。辣椒还能暖胃驱寒。《食物本草》中说,辣椒能温暖脾胃。如果遇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同时,辣椒也具有燃烧脂肪的功能。辣椒含有一种成分——辣椒碱,它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刺激体内生热系统,有效地燃烧体内的脂肪,加快新陈代谢,使体内的热量消耗速度加快。据测算:进食一餐辣味之后,可以消耗大于25%的卡路里热量。
③辣椒为什么会辣呢?最近,科学家解开了这个秘密。这种让吃不惯辣椒的人眼泪直流的灼痛感觉,可能是辣椒保护自己的种子不被哺乳动物吃掉的一种策略。辣椒中含有一种被称为辣椒素的物质,能够刺激皮肤和舌头上感觉痛和热的区域,使大脑产生灼热疼痛的辛辣感觉。科学家研究发现,辣椒果实被小型哺乳动物吃掉,种子经消化排出之后,几乎不能再发芽。而鸟类的消化系统基本不对辣椒种子造成伤害。科学家认为,辣椒之所以辣是出自保护自己的作用。辣椒不想让动物(哺乳动物)把它们的果子吃掉,所以才在辣椒果子里产生了辣椒素,这样吃不了辣的动物就会放弃。而鸟类却丝毫吃不出半点辣味,辣椒素能给它们清爽的感觉,还有止痛的功效。所以鸟类吃起辣椒来像在嚼口香糖,而果实中的辣椒籽则会完整地经过鸟类的肠道排泄出来,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播种。
④辣椒作为一种美食,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印度人称辣椒为“红色牛排”;墨西哥人将辣椒视为国食。在我国,辣椒在许多地区都是非常重要的调味品,甚至没有它就无法下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辣椒的辣味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机体的神经系统会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加、肠胃蠕动增快而加倍“工作”;同时兴奋性的刺激会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再吃下去,大脑又会以为有痛苦袭来,于是释放出更多的内啡肽。内腓肽会促进大脑内另一种物质——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它相当于每个人体内的“奖励系统”的物质基础,是一种类似肾上腺素的物质,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于是享乐主义的大脑让我们吃辣吃上瘾了,以致于闻到浓郁的辣味就有进食的冲动。本文②-④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 ,再说明 ,最后说明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借助文章相关内容,分析下面材料中所写的现象各印证了辣椒所具有的什么功能,并作简要解释。
材料一:
吃完辣椒后,让人汗水直流,身体里象包裹着一团燃烧的烈火,欲罢不能,越吃越爱吃。近些年来,有人尝试食用辣椒或辣椒制品来减肥。在日本,就已经出现了多种适合女性食用的辣椒制品。
材料二:
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很容易滋生各种病原体和寄生虫,食物不易保存。科学家发现,生活在炎热气候条件下的居民懂得用吃辣椒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难题。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一般来说,生活在炎热地区的居民(如泰国、印度)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人更喜欢吃辛辣食物。
答:
时间“跑”哪去了
李明启
①近期有两则关于读书的传闻。
②一则是某公司到一高校招聘员工,面试研究生时问最近在读什么书,学生坦然回答:“没读什么书,因为没时间。”另一则是某宣传部门去地方调查优秀读物的学习落实情况,随机问两名机关干部:“这些书你们买了、读了吗?”一位回答说:“我们单位好像没买。”另一位说:“买过,只是没有时间读。”
③从这两个事例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共同的不读书的理由——没时间。我不知道他们的时间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只知道报纸曾有报道,在北大、清华做食堂炊事员和门卫保安的进城务工人员都有时间坚持读书,“偷”着听课。后来我在近代文化名人林语堂的一篇文章《读书的艺术》中找到了相关的文字。文章说:“那些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到他那眼前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的、刻板的。他只是跟几个朋友和相识在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原来如此!读书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兴趣,没形成习惯。
④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去发现那些未曾被眼睛看到的大美,去寻找那些未曾让心灵抵达的大善。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坦,文章却越来越单薄;环境越来越优越,表达却越来越苍白。究其原因,与我们不阅读、少阅读有直接关系,也与我们常常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有关联。
⑤对于以没有时间为由拒绝读书的人,不妨看看古人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书要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潜心铸剑,“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第二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书不仅要坐得下来,还要能读得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第三种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籍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书读到一定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古今多少事,一切尽在灵心观照之中;第四种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读书永无止境。读书读到最后,就会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⑥读书需形成习惯,愿每个人做一颗“读书的种子”,催生自己的事业发芽、开花、结果。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0日)把文章的标题改为“时间用哪去了”好不好,为什么? (3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文章第④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作用?
第⑤段列举了古人潜心读书的四种境界,却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请你就其中的一种境界
举出一个前人读书的例子。
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孙道荣
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下一看,果然衣服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于是我喊儿子到一楼林老太太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儿子愉快地答应了,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②一楼的林老太太,性格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奇怪的是,儿子倒跟她挺投缘。有一天刮大风,晾在阳台上的一件衣服被刮到了一楼院子里,我看到衣服离院子的栅栏不远,就让儿子拿根竹竿下去挑挑看。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外挑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了一跳。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进来拿吧。”儿子点点头。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时,都是儿子去捡。
③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儿,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我告诫儿子:“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她。”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林奶奶告诉我,她的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能看看孙子的照片,总是见不到面。”
④关于林老太太,我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少回来。她老伴去世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退休后,她的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人联系越来越少,人也变得越来越孤僻。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一点照顾。”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该怎样帮助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⑤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上的衣服刮到楼下去。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快乐得像一阵风。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有童声,也有很苍老的声音。
⑥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我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⑦社区工作人员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里面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内容基本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在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⑧我明白老人的话,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唯一的一点期盼。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在横线上填出相关情节。:
;通过儿子与林老太太交往结下情感,她不再感到孤单;。造成林老太太性格孤僻的原因有哪些?
从叙述方式的角度,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品味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结合全文,谈谈文章标题的特点。
针对文中留守老人这一社会问题,你准备提出哪些合理建议?(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共9分)
①当今世界,书多如山,且一座连着一座,一座又比一座高。那该如何学习?窃以为:。
②学不厌精,即学习不仅不讨厌那些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而且喜欢它、拥抱它,与之终生为伴。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犹如书山中的宝玉。石可以铺路建楼,玉却更高一筹,能养人润人。故而,学不厌精,多多益善。
③学不厌精,要在精选,乐在精嚼,至在精思。
④要在精选。学如吃饭,饭有优劣。健康食品得健康,有“病”食品生疾瘤。正因如此,孔子提出“食不厌精”的命题,并一口气说出了七种“不食”之物,这不可食之物,也正似精神生活中不必学之书。【甲】书不仅有精粗之分,而且有优劣之别,绝不可盛进碗里都当饭,拿起筷子尽去吃。不识货,就会错用功夫;读错书,就会玩物丧志。
⑤乐在精嚼。精嚼者,细嚼也。再好的饭菜,不精嚼,难知其味;再好的书,不精学,难有收获。相反,从容咀嚼,其味就长;反复研学,其见必出。【乙】这也就进一步启迪我们:学习,倘若只眼中了了,心中匆匆,难免如捕风捉影,白忙活一场;反之,穷于一物,反复咀嚼,就会识见胜出,学一得十。
⑥至在精思。实践证明:精思,才能从无疑处有疑,从有疑处无疑,不为异端惑,不为文采眩;精思,才会使人之良言如出我口,人之精理如出我心,既得从容之乐,又获精约之功;精思,才可辨大义而修体,察微言而提神,从而做事知要事功倍,做人知足人常乐。有言道: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始有神。可以说,没有精思,要“翻成悟”,不可能;缺乏深思,要“始有神”,难持久。人在世间行,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识“没字理”。“没字理”,要靠读“有字书”时的精思才有可能获得。【丙】实践证明:人学不难,难在精思。惟有精思,方知是非。
⑦有诗言: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学不厌精,即是也。可以肯定,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善精选,乐精嚼,会精思,就能卓然可观。不仅眼能察天衢,而且耳能闻雷霆,从而思接千载有底气,视通万里有方向,做事识大体,做人见大义。
(选自:2012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作者张保振)根据文意,在第一段横线处填写一个表明文章论点的句子。
分析文章④⑤⑥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
下面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丙】哪处?为什么?
如当年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时,一连十几天,只学同一首曲子。师襄说:“这个曲子你已经学会,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曲调是学过了,演奏的技巧还没有学好。”过了几天,师襄又说:“技巧学好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意境神韵。”又过了几天,师襄说:“已经领会意境神韵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其为人如何,风貌怎样。”直到最后,孔子仰望蓝天,若有所悟地说:“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了。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师襄闻言,大感惊异,连连拱手致敬说:“是的。老师告诉我这首曲子的名称就叫《文王操》。”不急不躁不怕慢,不急求功不厌烦,使孔子对音乐的奥妙深得其味,以至于当他在齐国听奏《韶乐》时,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答:放在处。理由: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文段一
《后汉书·华佗传》具体记载了他应用全身麻醉方法施行腹腔切除术的过程。华佗让病人以酒服“麻沸散”,等病人全身麻醉毫无知觉后,“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病在肠胃,便把肠胃切开,清除积秽,然后再进行缝合,敷上“神膏”,创口数日后即能愈合。当华佗施用“麻沸散”进行外科手术时,西方医学界还在采用放血、棒击病人头部使病人休克或昏迷的原始麻醉方法。华佗的外科麻醉手术,比西方要早1600年。
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广泛收集有效方剂,写成《伤寒杂病论》,此书共16卷,分为“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书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并注重根据病人病症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不同,进行“辨证施治”。这部书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一直被后世中医奉为经典。
文段二
正式的书籍,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木片或竹片称作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称作“册”,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
春秋末期,还出现了写在绸子上面的书,这种书称作帛书。它可以卷起来,一部书就是一卷或几卷绸子,用木棒做轴,所以也叫它卷轴。后来,“卷”成了书的量词。人们常说的“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就是由此而来的。这种书比竹简轻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采用。
东汉蔡伦用树皮、麻头(麻屑)、 破布、破鱼网等为原料制成“蔡侯纸”。几个世纪后,造纸术才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后又传到欧洲。
纸的发明,为书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也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出我国古代医学非常先进的具体表现。
根据文段二的内容,写出纸的发明的重大意义以及认定这种意义的具体依据。
意义:具体依据:综合文段一和文段二的内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写在下面。
阅读《康乃馨》,完成后面小题。(共15分)
康乃馨
仲禾
①在花丛里,我的情绪一直提不起来。下岗一年多了,好不容易开了这间花店,生意却平平淡淡,真不想干了。
②店里冷冷清清的,门外的法桐发出一阵阵“哗哗”的声响,初冬的风像威严的队列,啸叫着一拨拨地过去,已经变得稀有的阳光从玻璃窗无力地钻进来,我独自一人瞪着天花板出神。
③“吱嘎”响了一下,我连忙直起身,这是今天第一位顾客。门只开了一小半,钻进来一个五六岁样子的小女孩,头上梳着两个小翘辫,笑脸红扑扑的。走进来,小女孩的双手紧握在胸前,紧盯着一株深红色的康乃馨。
④“小朋友,你要买花吗?”我问道。
⑤“阿姨,”小女孩仰起脸,小手伸到我面前,“我想买一束康乃馨。”她手里只有几张皱巴巴的小钞票。
⑥“你喜欢花是吗?康乃馨挺贵的。” 我有些意外。
⑦“钱不够吗?”她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似乎要着急起来。
⑧我摇摇头:“你买花送给谁?”
⑨“嗯,送给我的爸爸妈妈。”
⑩“那他们怎么不来呢?”不知怎的,我开始喜欢起这个孩子来了。
⑪小女孩抬起头看着我说:“嗯,他们不知道,他们……下岗了。”我微笑着对着她,“你怎么知道的,妈妈告诉你的吗?”
⑫“不是,是我自己发现的。原来都是姥姥来接我放学,现在不是爸爸,就是妈妈来接我。他们没告诉我,可我能看出来,他们一到晚上,就‘窃窃私语’。”听着她的诉说,我笑了,半蹲在她的面前。
⑬“昨天晚上,妈妈哭了,还叹气,爸爸不叹气,也不哭。他们以为我睡着了,其实,我还没真睡着呢。”小女孩笑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儿,小辫子一颤一颤的。
⑭“他们说明天一早就去姥姥家,我知道姥姥家有一辆崭新的小推车,上面还写了字,我认识是‘早点’两个字,我们幼儿园大班的王老师教过我们。”她的大眼睛忽闪了几下,表情严肃起来,“明天很早很早他们就去卖早点豆浆去了,天多冷啊!”她的嫩小的肩膀禁不住缩了一下,“我要好好上学,不能帮他们了。老师说,康乃馨代表爱,我想买一束漂亮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明天一早他们出门时一定能看到啦,他们把花插在小推车上,那多漂亮啊,是吗,阿姨?”
⑮望着她稚嫩的小脸,我嗓子眼里堵塞了,说不出话来,眼眶里突然潮湿了。一年多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早已是个枯燥至极了的人了。
16“这是我攒的零花钱,妈妈也不知道呢。够了吗,阿姨?”
17 “够了,够了孩子。”我从水银样的池水里拿起一束康乃馨,又配上白玉般的百合,火焰似的非洲菊,乳白色的丁香,淡白浓紫相间的三色堇。
18“孩子,非洲菊代表坚强和勇气,百合花代表纯洁美好,三色堇代表活泼可爱……”我把花儿用缀满蓝星星的塑料纸包好,系上一根浅绿色丝带,然后轻轻从她手里拿了一张小票,我知道——这样孩子才会收下这花束。
19在辅满金黄色落叶的人行道上,小女孩蹦跳着走着,那束花儿在女孩的肩上和她的小辫儿一起在风中轻轻舞动。 目送着这个小人儿,我仿佛看到:冬日清冷的早晨,街角上会有一对动作还很生疏的卖豆浆的夫妇,他们崭新的小推车上,插着一束花香沁人、花枝明媚可人的花儿,在寒风中陪伴着他们忙忙碌碌,陪伴着他们一起迎接渐渐升起的胭红的朝阳。
20望着小女孩的背影,一股新鲜纯洁、美好坚定的情绪在我的心里慢慢升起,渐渐充溢了全身,仿佛那束康乃馨,在这冬季里悄悄地绽放着,绽放着。
(本文写于2013年8月,文章略有改动)依据小女孩为父母买花的经过和我的心理感受,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故事情节 |
我的心理感受 |
小女孩前来给爸爸妈妈买花 |
|
感动 |
|
赞赏 |
|
我目送小女孩离去 |
从写法和内容两方面,谈一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文中的小女孩是怎样感染“我”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