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李君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
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续古今传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 |
B.时人以方何平叔方:比作相比 |
C.莫不延首目送之延:邀请 |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令:美好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 )
①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 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④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⑤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君虚喜欢安静。他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营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 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
B.李君虚不爱钱财,为官清廉。有人偷了他的衣服被他发现,他不但不追究,反而为 盗衣人着想;父亲死后,家里的财产全给弟弟;有人要给他金子买官,他坚辞不收。 |
C.李君虚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他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 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赞扬。 |
D.明帝在遗诏中任命李君虚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 |
主,但明帝更属意于李君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君虚很器重。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2)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阅读下文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祖传
[明]张岳
张祖,字彦宗,以字行。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未几,云南布政张公紞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祖密言于紞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为治当责实效。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紞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紞曰:“无逾祖矣。”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紞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
【注】①若:或者。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③紞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紞被解除职务后自杀。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⑤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绳吏之法尤峻 绳:捆绑。 | B.即以其事属之摇属:交付。 |
C.无逾祖矣逾:超过。 | D.不可胜计胜:尽。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B.勿辱于县 |
C.师不必贤于弟子 |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殡毕,哭奠而去。时人义之。 |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 | B.或师焉,或不焉 |
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张祖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①闽中法令严核②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③昼夜栉理而错画之④为治当责实效
⑤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⑥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输税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 |
B.建文年间张祖在吏部做小吏,上司张紞非常赏识他,认为他办事老成,笃守法令。 |
C.吏部尚书张紞自杀后,属吏中只有张祖敢出面料理丧事,当时的人认为他有情有义。 |
D.张祖任安吉县丞九年,因政绩卓著,考核获得最高等级,被推荐升任湖广按察司经历。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2)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文后问题。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曰: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东坡志林·记六一语》)请用斜线(/)为上面的划线句断句。(限4处)
解释文中加点字并举一成语佐证
工: 成语: “欧阳文忠公”是谁?他写的中国第一部诗话作品是什么?
文段中被苏轼推崇的写作之道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安重诲
①安重诲,应州人也。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明宗即位,以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在位六年,累加侍中兼中书令。
②明宗为人虽宽厚,然其性夷狄,果于杀人。马牧军使田令方所牧马,瘠而多毙,坐劾当死,重诲谏曰:“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令方因得减死。明宗遣回鹘侯三驰传至其国。侯三至醴泉县,县素僻,无驿马,其令刘知章出猎,不时给马,侯三遽以闻。明宗大怒,械知章至京师,将杀之,重诲从容为言,知章乃得不死。
③董璋等反,遣石敬瑭讨之,而川路险阻,粮运甚艰,每费一石,而致一斗。自关以西,民苦输送,往往亡聚山林为盗贼。明宗谓重诲曰:“事势如此,吾当自行。”重诲曰:“此臣之责也。”乃请行。关西之人闻重诲来,皆已恐动,而重诲日驰数百里,远近惊骇。督趣粮运,日夜不绝,毙踣道路者,不可胜数。重海过凤翔,节度使朱弘昭延之寝室。重诲酒酣,为弘昭言:“昨被谗构,几不自全,赖人主明圣,得保家族。”因感叹泣下。重诲去,弘昭驰骑上言:“重诲怨望,不可令至行营,恐其生事。”重诲行至三泉,被召还。过凤翔,弘昭拒而不纳,重诲惧,驰趋京师。未至,拜河中节度使。
④重诲已罢,希旨者争求其过。宦者安希伦,坐与重诲交私,常与重诲阴伺宫中动息,事发弃市。重诲益惧,因上章告老。以太子太师致仕;而以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遣药彦稠率兵如河中虞变。明宗又遣翟光业至河中,视重诲去就,戒曰:“有异志,则与从璋图之。”又遣宦者使于重诲。使者见重诲,曰:“人言公有异志,朝廷遣药彦稠率师至矣!”重诲曰:“吾死未塞责,遽劳朝廷兴师,以重明主之忧?”光业至,从璋率兵围重诲第,入拜于庭。重诲降而答拜,从璋以楇击其首,重诲妻走抱之而呼曰:“令公死未晚,何遽如此!”又击其首,夫妻皆死,流血盈庭。从璋检责其家赀,不及数千缗而已。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二十四·唐臣传第十二》,有删改)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⑴ 督趣粮运,日夜不绝
⑵ 重诲怨望,不可令至行营
⑶ 宦者安希伦,坐与重诲交私安重诲获罪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使天下闻以马故,杀一军使,是谓贵畜而贱人。
⑵ 昨被谗构,几不自全,赖人主明圣,得保家族。
⑶ 以太子太师致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庄子·让王》中有一则寓言:
随珠弹雀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注: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随珠弹雀”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对于用随珠弹雀者的行为,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请从“人生的目标和价值”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日:“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失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出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见:现成的 |
B.故常伺孔明之开阖,伺:窥探 |
C.仲达出兵拒之,拒:抵御 |
D.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敌:敌人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爽籁发而清风生 |
B.不觉其言之发也/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C.孔明移军且至/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
B.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 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
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
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
B.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
C.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 ,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
D.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4分)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3分)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