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助推共和国几代战机上天
——记2010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
在所党委和所长李熏的关注下,师昌绪的研究室正式接受了研究空心叶片的任务,他立即进入了角色。空心叶片研制方案的每个细节都需要缜密的思考,而不能容忍哪怕是微小的疏漏。这个劳动是无形的,量是巨大的,用“绞尽脑汁”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
经过充分动员和周密安排,他把全室近一百人组成合金设计、型芯材析、测试几个小组进行攻关。他熟悉他的助手们,这批20世纪50年代从新中国大学毕业的科研人员已成长起来,是批虎将,应放手让他们分路前进。他将攻占目标确定,任他们恣情作战,在战斗中增长才干,夺取胜利。
助手们对这位指挥官也是心悦诚服的。人们送他一个美称:“材料医生”。一次,一个航空工厂有五千多个涡轮叶片因晶粒度不合格而报废了,影响了发动机的装配。工厂请来了师昌绪。他沉重地捧起报废的叶片,放在观察金相的测试仪中,金属隐患像医生在X光机前观察病体一样清晰了。他开了药方:喷矾处理。于是,这批价值近百万元的叶片被挽救了。师昌绪妙手回春的造诣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试制新型战机的航空工厂几次来询问,科学院与国家科委也十分关注,这是向世界航空工业先进水平进军的一次攻坚战,只能进,不能退!师昌绪深知,没有足以压倒困难的精神状态是难以战胜困难的。作为科研人员,最忌讳萎靡与颓唐。“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真实的纯粹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于是,他用爽心的休息驱赶失败带来的不快,对助手们说:“失败了,再来!试验要继续进行,多研究分析,还要放眼国外信息,他山之石,也可以攻玉嘛……”
师昌绪从资料室借来最新出版的外文技术书刊,没日没夜地研究探求。一次,他从一则外国杂志刊登的不同规格的石英管广告中得到启示:“用石英管做型芯材料!”他的当机立断,使研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空心叶片样品在熬红了一双双眼睛的人们面前,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一样绽开了笑脸!1965年,我国第一代气冷空心叶片经过吹风和台架试车,证明空心叶片与实心叶片相比温度降低一百度以上,满足了设计要求,这将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在世界上第二个使用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国家,而且这项成果具有独创性。新成果研制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在英国,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整整用了十五年……
2000年,已是耄耋之龄的师昌绪找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李克健,说起他想搞一下碳纤维。李克健看看他,立马摇头说:“师先生;这件事你可别管!这事儿太复杂,谁抓谁麻烦!”
碳纤维,是航空航天基础材料,质量轻、强度要求高。我国从1975年就开始研制,组织攻关,资金投入不少,却始终拿不出质量稳定的产品。
“我们航空航天工业太需要碳纤维,不要总依靠进口。”师昌绪说,“如果搞不出碳纤维,拖了国防工业后腿,我死不瞑目!”
老人的决心与执著,令李克健动容,他决定与师昌绪携手投入碳纤维的攻关。这年8月,师昌绪亲自组织了由国防科工委、科技部、总装备部、基金委等相关部委的近六十人参加的座谈会,探讨如何把碳纤维搞上去。会议纪要上专门写了一句:请师昌绪院士作技术顾问和监督。
其实,不管让他担任什么角色,师昌绪都想把这件事一抓到底。很快他就组织了第二次座谈会,讨论具体实施方案。会上有人问师昌堵:“上亿元的研制经费上哪儿去要?就是要来了,谁去指挥实施?过去几个部委联合起来都没弄好,你能指挥得动吗?”
“只要国家需要,困难再大也要干!”多年的习惯使师昌绪意志坚定,干啥都要干好,他连夜上书给中央,陈说利害。很快,科技部在“863”计划中专门增设了一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碳纤维项目。
有了资金,师昌绪还要亲自抓落实,定规矩,设专项管理系统,对申报参加攻关的单位报上的样品,现场取样,统一测试,优胜劣汰,毫不含糊。应用试验单位确定后,师昌绪不顾八十高龄,一次次深入现场指导,还亲自协调有关部门再提供三千万资金,确保试验成功。正是在师昌绪一以贯之的关注与支持下,我国航空航天所需的碳纤维现已实现了立足国内的目标。
作为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师昌绪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而其最为耀眼的成就就是助推共和国一代代战机冲上云天。2010年1月14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刚刚开过,香港《南华早报》就发出报道:“师昌绪研制耐高温合金助‘歼—20’起飞。”报道中写道:“金属高温材料专家师昌绪昨天以他对研发高性能战斗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在此三天之前,中国内地的‘歼—20’隐形战斗机才刚刚进行首次试飞。”
然而,师昌绪对这些荣誉却是淡然视之。
(选自《名人传记》2011年第4期,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研究空心叶片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求十分严格,必须绞尽脑汁,周密安排;为此,师昌绪把他的科研团队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联合攻关。 |
B.师昌绪不崇洋媚外,他带领他的助手们以压倒困难的精神独立自主地进行反复研究,经历了失败,战胜了困难,仅用—年多的时间就研制成功了空心叶片,为新型战机上天做出了贡献。 |
C.年迈的师昌绪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豪气干云,他主动请缨要求研究原先依靠进口的航空航天材料“碳纤维”,却被泼了冷水;但他的决心和执著最终还是有了好的结果。 |
D.师昌绪和他领导的团队研制出的举世瞩目的耐高温合金材料——碳纤维,助推共和国一代代战机冲上了云天。 |
E.选文主要叙写师昌绪三项重要科研成果的研制及其重大意义,表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以及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自然对于无能的人是鄙视的,她对有能力、真实的纯粹的人才泄露她的秘密。”这句话在文中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插叙师昌绪妙手回春使“五千多个涡轮叶片”死而复生的故事,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选文探究科学家师昌绪先生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山寨文化两面看
解玺璋
“山寨”最早出现在IT行业,是民间势力对某些知名品牌的低成本仿制。由于价格低廉,“山寨”产品诸如“山寨手机”“山寨相机”“山寨笔记本”风靡大江南北。它很快向其他领域蔓延,到目前已是无处不“山寨”了,甚至有人筹划“山寨春晚”,向央视春晚发起了挑战。关于“山寨”文化,一时更是众说纷纭。
仅以文化的角度而言,“山寨”精神可谓源远流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响彻两千多年,是我们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山寨文化在当下能够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除了急于发财、出名的社会浮躁之气之外,不能说没有这种深层的社会历史心理的支持。但是,就像所有的历史遗产都具有两面性一样,毫不奇怪,“山寨”精神也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固然有“三国气”、“水浒气”对于权威、秩序、体制、制度的冲撞,却也有蕴含其中的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仅仅责怪“草根”社会的“游民”情结是不够的,也是不公正的。
实际上,社会文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从来都不是绝对公平、公正的。少数人支配和决定着多数人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绝非司空见惯。在这种权利结构中,雅文化总是高高在上的,俗文化却被贬得很低,雅文化面对俗文化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社会心理优势。这种状况由来已久。所以,“山寨”文化隐含着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寨春晚,它的出现,集中表达了社会大众的一个心愿,他们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他们也想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进程中去。他们不是没有创造或创新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长久以来被压抑和漠视了。现在他们觉醒了,觉悟了,既然不能登别人之堂,入别人之室,那么,他们就要为自己搭一座“山寨”,造一座厅堂,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网络视频的出现,也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不过,作为主流文化,不能把它看作是势不两立的,而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
当然,“山寨”危险的另一面正浮现出来,譬如山寨药品的出现,助长了懒惰和侵权,损害了创造力和竞争力,混淆了公众的判断,质量得不到保证,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
15.下列对于“山寨”春晚的看法,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虽然不够规范,不够现代,不够气派,却体现了对以央视春晚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反叛和挑战。 |
B.它的出现代表着社会大众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表达了人们主动参与到文化生产进程中去的愿望。 |
C.它的出现与我们的文化生产体制存在弊端有关,长久以来被压抑的创造或创新能力终于可以借助这一平台释放出来。 |
D.有哗众取宠之嫌,难登大雅之堂,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并自觉加以抵制。 |
16.山寨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答:
17.试分析山寨文化在当下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的原因。
答: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闲听空阶滴雨声
竹韵清心
(1)今秋多雨。这不,刚刚入秋,还来不及感受几日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秋雨便淅淅沥沥下个没完。
(2)秋天的雨,不似春雨贵如油,润物细无声的那么让人欢喜;也不似夏天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这秋雨是缠绵的,伴着丝丝沁凉的秋风,缠缠绵绵,飘飘洒洒,轻轻的落在田间地头,也飘进了人心里。秋天的雨,是漂泊的游子在静夜中勾勒出的乡间小道,是痴痴的伊人在黄沙漫天的征尘中苦苦等待后浅唱低吟的心语。秋天的雨是凄寒的,秋与春本是一对痴情的恋人,却被夏永世相隔,那漫天飘零的雨丝,便是秋无奈的诉说,是秋对爱情最铁骨铮铮的誓言。秋天的雨是寂寞的,空虚的。用它无力双手弹奏着荡入心魂的惆怅。等待,无穷无尽的等待,那是忍把浮名、换作浅吟低唱后最落寞的存在。
(3)一场秋雨一场凉。古人的话,是从千百年来的经验中来的,现在依然是真理。那潇潇的秋雨伴着飒飒的秋风,漫卷起枯黄的落叶和残花,更增加了凄凉惆怅的感觉。于是,人的心思也被这悲凉的气氛感染,笼罩在一片惆怅中。
(4)窗外的雨,敲打着阳台的顶棚,又滴落在门前的地面上,叮咚作响。
(5)坐久了,起来站在窗前,凝视远方。透过朦胧的雨雾,路旁的栾树,不知何时已挂起了一串串红黄色的灯笼,风铃般摇荡着,在微雨的清晨,在淡烟的黄昏,在阴雨的日子里,映出一团团红黄色朦胧的光晕。几片黄色的叶子,在风雨中盘旋着,飞舞着,缓缓飘落在地面的水坑里。细密的雨丝,在水坑里溅起一个个小小的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去。
(6)一阵沁凉的风,迎面吹来,不由得打了一个战栗。于是,抱紧双臂,依旧伫立窗前,深思。(7)“几度庭前寻旧迹,影踪全无,难把芳菲觅。欲约桃花同梦里,奈何风雨无情计”。曾经温馨的话语,至今还回响在耳边;曾经开心的笑容,至今还凝固在脸上;曾经的曾经,是多么的幸福惬意……难道这一切都随着秋风秋雨散去了吗?“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就连苏东坡这样豪放不羁之人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而不用说世间落寞失意之人了。自古多情空自扰,或许真是这样的。就像此刻,这样的阴雨天,似乎更适合我的心境。离人心上秋,常常这样,把自己扔进似乎是漫不经心营造起来的忧伤的氛围中,一个人孤独的品味,一个人孤独的沉醉,难以自拔。
(8)雨点大了起来,看地面上的水坑里,激起了一个个小水泡,又很快的破碎,伴着层层的涟漪,荡开去。滴落在顶棚上的雨点,也唱起了欢快的歌谣,伴随着轻快的步伐,从上面一蹦三跳的下来。让我突然想起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大大小小的水珠,很快又被串成了一条条白色的线,在天地之间挂起了一幅无边的珠帘。远处的景物也逐渐模糊起来。
(9)耳边,传来了一阵低沉的音乐,“孤单独自在夜里/身边掠过茫茫的风雨/心里的凄迷/只剩模糊和迷离/风儿不停吹过去/雨儿洒落我心底/只有平添无奈的思绪/从此两分离/从此千万里/留下黑夜缠绵的思绪/无奈/无奈/无奈的思绪……”忧伤的音乐,无奈的思绪,在这秋风秋雨里渐渐飘散去。
(10)回转身,桌上的茶水,早已经冰凉。
11.请简要赏析第(2)段画线的句子。
答:
12.“于是,人的心思也被这悲凉的气氛感染,笼罩在一片惆怅中。”文中通过“秋雨”的哪些特征来营造这种悲凉气氛的?
答:
13.第(5)段写景抒情的色调与上文是否相同?为什么?试作分析。
答:
14.文章结尾说“回转身,桌上的茶水,早已经冰凉”,言已尽而意无穷,请探究“冰凉”的主要内涵。
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4题。
鸟
梁秋实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侬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惆。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举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已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趵瘠缩缩地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余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⑥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18.对于笼中鸟,作者以为“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意思是说 。
19.第⑤段中,作者说“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为什么?
20.第②段和第⑥段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1.下列对文章鉴赏,表述不当的两项是()
A.作者触景生情,借物抒怀,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自己对鸟的种种感受。 |
B.作者爱所有的鸟,对鸟的悲苦给于深深地同情。 |
C.文章借对鸟的感受,抒发了对于自由、平等、博爱、幸福、生活的怀念、追求的感 情。 |
D.文章逐层加以细致描写,内容丰富,层次井然。 |
E.这篇散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丰富了描写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隐入草地的纪念碑
朱学勤
华盛顿广场的那块绿地,周围有国会山、白宫、林肯纪念堂,而其中最成功的建筑当数越战纪念碑。我在国内时已不止一次看过它的照片,但身临现场还是感到震撼。令人震撼的不是它的高度,恰恰相反,它打破了以往纪念碑以高度取胜的常规。准确地说,它仅仅是一堵低矮的长墙,起始处稍高出两米,然后以缓慢的坡度逐渐低落下去,末端隐入远方的草地,渐趋消失。
与其说它是一座纪念碑,不如说是众平民发一声喊,把一座虚拟的纪念碑推倒,就让它如长龙横卧,永远做反战控诉。它的墙面是黑色大理石,以统一的印刷体字母镌刻着全体越战死亡军人的姓名,从将军到士兵,不分军阶,以出生年代分区,再以姓氏第一字母为顺序。在纪念墙开始的这一端,隔着一块草地,先是一座越战老兵铜塑像:三个衣衫褴褛的士兵,其中一位还是黑人,似乎刚从越南丛林中跋涉而出,筋疲力尽,猛然看到远处有一堵死难战友的长墙以及长墙下游走的鲜活人群,一时惊愕,随后即露出悲伤,那份悲伤永远冻结在那尊铜像上。顺着他们的目光往前走,跨过那片草地,走近纪念墙,顺着墙走,走过成千上万死难者,墙越来越低,逐渐没入草地,最后一排士兵的姓名消失在草根深处……
此时,你还会了解中国汉字与西文字母的一大差别。
汉字的象形特征成全了一门叫做“书法”的艺术,西方人很难理解为什么仅仅是把字写好就能成为艺术家,而且是以字计价,日进斗金。每有纪念性建筑落成,往往是中国文人和政要卖弄他们书法的机会。凡是有纪念碑的地方,首先吸引人的是纪念碑上的书法与落款,而真正应该纪念的死者姓名,却被那些龙飞凤舞的镏金字迹掩盖。西文由字母构成,太乏味,留不下让文人构思起落间架的余地。每到这种时候,他们往往很尴尬,因为拿得出手的只有千篇一律的印刷体。不料这样一来反是死者幸运,凸显了谁才是被纪念的主体。
单调的白墙,单调的印刷体,黑压压一片!中国人在这种场合的心理期待,是要看到某文人某政要的镏金题词的,一看没有,就可能嘀咕“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然而仔细一想,还有什么比死者本身更值得凸显的?只有这样,才能直逼生命尊严,才能唤起活人对死者的敬重。我也是到那一刻才顿悟,在这种地方,死者进入永恒的平等,如有等差,只能表现于一点:已逝者比苟活者尊贵,比文人尊贵,比政要尊贵。书法再美,也不能到他们的头上来卖弄。
活着的人到那堵墙下表达他们的哀思,常见的是鲜花。但在那一天,我还看到另—些东西,有老军人坐轮椅而来,只在昔日战友的名下放上一罐啤酒和一对旧军靴,相对茫然;有妻子在亡夫名下摆着一封信,信口封着,无谁触动;还有一对青年男女寻找到一位死者的姓名,正在用铅笔白纸临拓那组印刷字母,也没有人打搅他们。人慢慢走动起来,你会领悟到设计者在那么多的建筑材料中,为何独重黑色的大理石。那黑色的石头是有灵性的,它能反光,蓝天白云,芳草碧地,还有川流不息的行人,都被它收摄于内。黑色长墙如黑色镜廊,活着的人在流动,叠映在死者的姓名行列里,形成生与死的对话。
(选自《杂文选刊》2008年10期)
17、文章说越战纪念碑“令人震撼的不是它的高度”,那么“令人震撼的”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8、本文写越战纪念碑,为什么要写到“一座越战老兵铜塑像”?
19、请说说“此时,你还会了解中国汉字与西文字母的一大差别”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0、文末“形成生与死的对话”一句中“对话”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激情与思想: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内核
“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情感教育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优势所在。人文学科的教学材料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同时,在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不可避免会受到教学内容的感染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会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等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在很大程度上,人文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丰富的情感的过程。因此,激情的生成与宣泄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特色。
丰厚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底蕴基础之上的。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观照与反思所积淀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在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闪光着古往今来的先贤们的思想光辉,字里行间也总会透同对人类命运的焦虑与奋斗。人文学科的学生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可以说,这是在性质上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迥然不同的地方。作为一种思想与个性的人文知识,所期待的是学习者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关注。
与思想性相呼应,人文学科教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强调个人见解。这里不是指一般所说的个人偏见,而是指教学内容本身含有的主观色彩,比如作者观点、思想、情感等;同时也指有人个人观点或感受。这种主观性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应该得到承认甚至加以鼓励。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不同,它不应该追求唯一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才是人文学科最美的景致。
人文学科教学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特殊的美感——知识教学的螺旋性,这也是其区别于自然学科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人文学科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它要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反复陈述主要的内容因素,在不同层次、各个要点上给学生提供多次训练机会,使知识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我们应遵循这一基本特点,不要追求“直线效果”而急于求成;但是,却不能因为有这个特点,就认为人文学科教学可以不追求科学的逻辑的力度。因为,没有逻辑的教学不可能是美的教学。我们在阐述“螺旋性”时应强调其“螺旋漩涡”的形成和链接,更强调“以点带面”的有序反复,更强调“点教学与延伸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效果,从而让学生能有效地理解人文思想,感受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能真正陶醉在人文世界之中。
6、下列是人文学科知识教学的“螺旋性”本质解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的“螺旋性”是指人文学科知识教学与自然学科教学有显著区别。
B、教学的“螺旋性”是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反复陈述主要内容因素,在不同层次、各个要点上给学生提供多次训练机会,使知识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C、教学的“螺旋性”是指不追求“直线效果”,不急于求成,但也追求科学的逻辑力度。
D、教学的“螺旋性”强调“以点带面”的有序反复,强调“点教学与延伸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效果。
7、对“丰厚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底蕴基础之上的”这句话的相关阐释不正确的一项的()
A、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对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把握的基础上的。而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就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观照与反思所积淀的知识体系,这是处处体现思想性与个性的。
B、这个结论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引发出来。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情感教育,而实现这个目标,则必然要借助于教学内容,这就把情感能力与思想性联系起来了。
C、实现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需要学习者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关注,而这又是积极的情感参与的结果。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不断参与中,在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中,才能实现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人的情感才更趋于丰厚。
D、这个论点是说人文学科的教学必须先都会学生思想,让他们的思想深刻起来,然后才培养起他们丰厚的情感能力。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感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是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不可缺少的因素。
B、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性质上迥然不同的地方。
C、人文学科教学强调个人见解,甚至是不一般的个人偏见也应得到承认甚至鼓励。
D、结果不求唯一,答案丰富多彩,是人文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也是人文学科最美的景致。
9、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千道万,人的健康情感培养是人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B、人文学科教学必须理直气壮地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
C、对人文学科教学不能简单地用自然学科教学的标准来评价。
D、人文学科教学要努力克服无序反复的毛病,追求自身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