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中,在对汉阳铁厂进行选址时,清政府所请的西方技师提出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势、运输、矿石、煤、水等。而张之洞坚持汉阳铁厂要建在“能看见烟囱、便于上级检查和领导观光”的地方。最终,汉阳铁厂建在远离铁矿、煤矿的汉山脚下的稻田里。对该事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西方技师的选址标准表明西方人看待事物科学而理性 |
B.张之洞坚持自己的观点,使汉阳铁厂顺利建成,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
C.清政府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沟通,铁厂办垮在情理之中 |
D.在经济全球化今天,学习别人长处要有谦虚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
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A.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
B.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
C.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
D.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 |
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变化趋势,对图中乙点高峰出现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 |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
C.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 |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
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曾全文刊登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对瑞金等地国企的审计报告:“一般的缺点是不明了本身在苏维埃经济上的性质和作用,不知道也不考察产品的成本,不知计算盈亏,有钱就用,没有钱就向国家主管机关要”。这段材料可以佐证
A.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性 | B.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C.共产党政权的独立性 | D.抗日根据地的自律性 |
下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电话局明信片,它不能说明
A.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
B.通讯工具的变迁 |
C.辛亥革命后社会的进步 |
D.印刷技术的进步 |
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辫运动”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辫发之争”主要反映了
A.激烈的政治斗争 | B.国人的文明程度 |
C.欧风美雨的冲击 | D.历史的发展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