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河流众多,各大江河洪涝频繁。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在( )
| A.洞庭湖平原 | B.鄱阳湖平原 | C.江汉平原 | D.长江三角洲 |
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与其它地区相比,洪涝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 A.降水量大 | B.支流众多 | C.地势低平 | D.湖泊萎缩严重 |
下列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作用最显著的是( )
| A.疏浚长江干支流河道 | B.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
| C.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 D.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 |
该图是某地实测的海拔(单位:米),读图回答问题。
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地位于山地陡坡 | B.乙地位于山间盆地 |
| C.丙地位于山前平原 | D.丁地位于鞍部 |
该图所示为一方格状经纬网示意图,图中A、B两地相距33.3厘米,地方时差4小时。据此回答问题。
有关该图比例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上比例尺到处都一样 |
| B.AC段的比例尺大于AB段 |
| C.AB段的比例尺为1∶10000000 |
| D.CD段的比例尺比AB段大2倍 |
从A点去B点,距离最短的走法可能是()
| A.从A点向东至B点 |
| B.从A点向西至B点 |
| C.先向东北,再转向东南 |
| D.先向东南,再转向东北 |
该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MN与EP相交于N点。该季节,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读图回答问题。
由图文信息可知()
| A.M位于N的西北方向 |
| 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 |
| C.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 |
| 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 |
图示时刻()
| A.东经10°各地处于夜 |
| B.澳大利亚与巴西不在同一日 |
| C.全球属于夜的范围大于昼 |
|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 |
12月22日这一天,①、②、③、④四地同时看到日出。该图是四地这一天的日出时刻和日照时数。据此回答问题。
①地位于④地的()
| A.东北方 | B.东南方 | C.西北方 | D.西南方 |
造成②、③两地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高低 | B.大气环流 | C.纬度位置 | D.天气状况 |
若要在③地拍摄一张当天的日落照片,要将照相机的镜头对准()
| A.西偏北方向 | B.西偏南方向 |
| C.正西方向 | D.正东方向 |
下图中N为北极点,O为昼半球的中心点,阴影部分位于西半球,非阴影部分位于东半球。读图回答问题。
当PN最短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日在成都看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 |
| B.非洲大陆上的动物向南迁徙 |
| C.阿尔卑斯山南坡的雪线达一年中最高值 |
| D.南极点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 |
当P点昼长为14小时,此时北京时间是()
| A.2时20分 | B.3时30分 | C.14时20分 | D.15时20分 |
若O点一直为昼半球的中心点,P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则此时刻后P点的移动方向和PO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 A.向东南逐渐增大 | B.向南不变 |
| C.向西北逐渐减少 | D.向北先减少后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