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汉、唐、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
我国汉、唐、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公里)
资料来源: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4、8、28、40
材料二 ……工厂内迁前后历时3年多,到1940年基本结束。其迁移的先后顺序,首为“国防上即可利用者”,次为“现在民生必需者”,再次为“不属以上两种而可藉培植工业中心者”,最后是“保全资源免资敌用者”。,到1940年底,经国民政府促助内迁的厂矿共约450家,机件共约重12万吨,随厂矿人口约10万余人,其中技术工人1.2万多人。内迁大中小学等教育机构迭1214家,国民政府也加强了航空、水运等交通运输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在农业方面,通过建立农业金融网,推广农业改良、督促垦荒、兴修水利等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一李沛成《云贵川工农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说明长江流域人口密度变化情况及呈现出的经济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促助内迁”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
Ⅰ.文学艺术作品 创作者或作品人物 |
Ⅱ.相关历史事件 |
A.诗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海涅 B.歌曲《国际歌》鲍狄埃、狄盖特 C.小说《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 D.电影《我的1919》顾维钧 E.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夫人 F.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洪常青、吴清华 G.小说《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H.歌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 |
①拿破仑入侵俄国 ②1848年欧洲革命 ③美国内战 ④巴黎公社革命 ⑤抗日战争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 ⑦海南椰林寨战斗 ⑧巴黎和会 |
(1)从上表的Ⅰ栏中选出四项信息与Ⅱ栏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配对。(参照示例如:A﹣②,示例不得作为答案)
(2)从已配对的四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956年,新编《十五贯》的演出"救活了"濒于消亡的昆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
--叶圣陶《昆曲》(1934年)
材料二:(新编《十五贯》)删去了原作中的"宿命论"、"因果循环"以及"忠君"思想等……许多台词,都是重新写的,同样的意思,却换成了浅显平易的文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口语化,增强了《十五贯》对于大众的适应性。
--刘遗伦《从昆曲〈十五贯〉的改编看新中国初年的戏剧改革》
材料三:《十五贯》所表现的这一案件,正是集中地反映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这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黄源《昆曲〈十五贯〉编演始末》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分析《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完成下列表格(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比较项 时间 |
观众群体 |
思想内涵 |
表达方式 |
重新编演前 |
① ▲ |
③____▲_____ |
⑤____▲_____ |
重新编演后 |
②____▲_____ |
④____▲_____ |
⑥____▲_____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编《十五贯》让昆曲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原因。
[探索历史的奥秘]
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甘地的思想是留给印度和世界的一笔宝贵遗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材料二:(甘地)试图在道德规范和经济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并且通过诱导资本家进行道德转变来使无情的资本主义秩序变得有人情味儿……德国绿党创始人佩特拉·凯莉曾公开宣称:"在我们政治生活的某些特定领域,我们受到了甘地的巨大启发……把有责任地使用原料作为以生态为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的一部分,会降低以我们的名义继续暴力政策的危险。
--[印度]P.A.纳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甘地思想对当代工业社会而言,"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据材料二,指出甘地思想对解决当今工业社会弊端应有的启示。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学界和政界纷纷讨论王安石变法。梁启超和孙中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元祐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材料二:"王安石所行的新法,都是民生主义的事实。"(《孙中山全集》)……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学界政界人士积极主张学习西方,但很快发现西方文化也存在巨大问题与缺陷,需要在中华文化中寻找智慧加以补充改进。
--姜锡东、周一星《略论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与前人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王安石新法中"民生主义的事实"历历可知。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免役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说明其积极效果。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学界和政界关注王安石变法的主客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