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提出“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相应的变法措施是
| A.青苗法 | B.农田水利法 | C.募役法 | D.方田均税法 |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
| 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
| B.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
| C.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
| 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为了不让这棵大树“树墩”继续“萌发”,有识之士掀起了 ( )
|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 C.五四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
美国人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说道:“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它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此处“皇帝的方向”是指()
| A.实现政体改革,顺应民情 | B.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
| C.实现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 D.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同光中兴 |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建立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来说,是主张民主与科学。从这一观点出发,下列言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有()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②“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打乱……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③“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④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