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作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平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总是那么一往情深。光凭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了?
现在的人很难想像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扬州画坊录》里记载的那两个荒谬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又有以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及豪奢程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当地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故又给它起了个叫莲花桥的俗名。有论者认为建筑风格上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无北海的烟波浩淼,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倘佯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甚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船女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
(柯平《纸上运河•瘦西湖》)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
B.平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唐人杜牧。
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
D.扬州又叫广陵,禹时分天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一。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扬州的其他人文历史,使扬州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坊录》,作者认为都是荒谬的故事,所以都不能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那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所以当地人们又叫五亭桥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扬州身上留下的美好影响。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扬州对运河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免不了要和西湖和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蕴含的历史与沧桑,所以瘦西湖在全国仍有很大的吸收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道不远人”: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道不远人”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则涉及不同的个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并育而不相害”,便要求以“中庸之道”,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就是为道的智慧。
(节选自杨国荣《中国文化中的“道”》,《新华文摘》2010年底7 期)下列关于“道”的表述,不合文意的的一项
A.“道”是宇宙和人生多样的统一的终极原理。 |
B.“道”在感知认识中才表现出所具有的意义。 |
C.“道”离开了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就不存在了。 |
D.“道”非彼岸世界的存在,而是现实的生活。 |
文中不能作为“道不远人”观点的论据的一项
A.深山花自开落,只有经过了人的欣赏,才有审美意义。 |
B.孔子认为“事人”“知生”比“事鬼”“知死”更重要。 |
C.儒家处处讲目光注视现实世界的“日用即道”的观点。 |
D.历史演化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不可否认的事实。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道在矢溺”即说“道”之广博,无处不在,这正说明“道”贴近我们日常生活而存在。 |
B.“中庸之道”并不是指站在两点的中间,而是在“为道”过程中协调各方面关系的方法。 |
C.道家“四大”道、天、地、人,“道”是最高原理,与人分属两端,距离遥远,儒家取用了此观点。 |
D.完美人格是言和行、知和行的完美统一,所以人格的培养也是对“道”的实践追求过程。 |
阅读《囚绿记》中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绮丽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文中出现了“绿影”、“绿友”、“绿囚”,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株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谴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浮沉,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脸。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行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可惜,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二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 / 躲在云层下 / 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 /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惘怅地醉去。滕阁王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了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惘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
(选自《散文》2003年第10期)开篇说:“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这里“期待的身影”指的是谁?“赣江”与被寻找的这个人的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说:“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从全文看这里的“伤痕累累”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说:“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结合自身阅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借滕王阁上凭吊王勃,描写了王勃当年在滕王阁上写作诗赋时的那种忧郁伤感的情怀,并高度肯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
B.“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一句中的“风景”一词,其含义是“适合展现个人才华、施展个人抱负的领域”。 |
C.文中“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这句话,意在表达对王勃的深深哀思。 |
D.全文以极具抒情性的笔调表达了对王勃的千古追思。文章写“流泪的滕王阁”实际也是写自己为王勃的际遇而感伤流泪。 |
E、文中“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这句话,意在点明人生无常的主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评定文物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诵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因此鉴赏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的依据。 |
B.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
C.清代的纪晓岚是明清时期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
D.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
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
C.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
D.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诗词形式写成,一般不用散文写砚铭。 |
B.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
C.伴随时代的发展,砚铭逐渐把艺术同人们的思想趣味和修身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赋予砚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
D.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传承情况可以考察的质佳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