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据材料能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 |
|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
| C.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
|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
美国《独立宣言》开篇明示,“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明确规定,这些邦“保留自己的主权、自由、独立、领域与权利”; 1787宪法序言中说,“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由此可见,美国立法的目的是实现
| A.独立 | B.平等 | C.自由 | D.正义 |
17世纪以来,数学在学校科目中的地位日渐提高,现其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的地位已有全球共识,这是因为
| A.殖民扩张的需要 | B.技术革命的开展 |
| C.政治变革的要求 | D.破除神学束缚的需要 |
亚里士多德说,“组成城邦的一个部分优于质而另一部分则优于量,譬如门望较低于贵胄的部分,于数而论,却胜过贵胄,穷人的数目也可以胜过富户;但一部分胜于量的可能还抵偿不了另一部分质的所胜。”这说明他
| A.主张建立混合型的共和政体 | B.强调公民的知识素养 |
| C.赞同雅典直接民主政治 | D.看重公民出身 |
从1959年春天开始,毛泽东在不同场合经常讲起古代笔记小说中的一些不怕鬼的故事。5月6日,他在接见外宾时,突然把话题引向不怕鬼的话题:“世界上有人怕鬼,也有人不怕鬼。鬼是怕它好呢?还是不怕它好呢?”这里的“鬼”指
| A.国内的左倾错误 |
| B.国际上的反华势力 |
| C.国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 |
| D.国内的国民党残余势力 |
中国传统史学把自己的使命,概括为纵向的“通古今之变”,至于与四边蛮夷的横向比较,只是“礼乐之邦”的陪衬而已。近代以来的“史学革命”,就是一场视角的变革,它把中外同时纳入视野,激发了近代史家的无数灵感。这反映了
| A.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影响史学研究 |
| B.传统史学领域的式微 |
| C.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影响史学研究 |
| D.传统史学的近代化趋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