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最大的买主。对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A.工业化时期,苏联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缩短了苏联完成工业化的时间 |
D.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
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 | 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 |
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 | 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开垦 |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偶览《孟子》,当他看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一段时,不禁勃然大怒,当天就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殿外,不得配享。不久,朱元璋又下了一道谕旨:“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这反映
A.孟子反对君主制 | B.宋明理学的影响深远 |
C.君主专制空前强 | D.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
《明史·食货五》记载,永乐初,西洋刺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华商互市,有司请征其税,为皇帝所拒绝,并发表议论说:“商税者,国家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这说明
A.皇帝推行好客之道 | B.华夷思想根深蒂固 |
C.清初海禁政策松弛 | D.中外贸易盛况空前 |
顾炎武在《肇域志.江南九》中说:“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
B.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
C.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
D.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