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种治史方法是说,“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这种治史方法是
| A.唯物史观 | B.文明史观 | C.全球史观 | D.现代化史观 |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这是指( )
| A.辛亥革命推翻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制度 |
| B.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C.辛亥革命促使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 D.政治地位有了提高的实业家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提供的下列数据主要说明了( )
| 时间 |
华资工厂 |
华资资本 |
工人 |
||||
| 1913年 |
1698家 |
330824000元 |
270717名 |
||||
| 1920年 |
1759家 |
500620000元 |
557622名
|
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说明( )
| A.受外商企业和洋务派企业的刺激 |
| B.清政府扶植沿海地区兴办企业 |
| C.东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
| D.沿海地区适宜使用机器生产 |
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了下坡路,根本原因是由于( )
| A.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
| 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 C.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
|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
| B.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
| C.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薄弱 |
| D.与封建经济相比处于劣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