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2分 )工业上的乙烯主要来源于石油,它是一种无色、稍有气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1)可以用来鉴别甲烷和乙烯,还可以用来除去甲烷中乙烯的操作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B.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足量稀溴水的洗气瓶
C.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水的洗气瓶
D.将混合气体通过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
(2)下列物质不可能是乙烯加成产物的是
A.CH3CH3         B.CH3CHCl2               C.CH3CH2OH      D.CH3CH2Br
(3)实验室可通过加热洒精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制乙烯,其副反应常伴有SO2产生,SO2也能使溴水或KMnO4(H+)溶液褪色。请回答:
①SO2、C2H4使溴水褪色的化学方程式_
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
②检验C2H4中混入SO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_       __除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烯烃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固态化合物A由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可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甲组同学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略)对其进行探究实验。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Ⅱ中的试纸变蓝,Ⅳ中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并有气体M生成,则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中的试剂为__________。
(3)乙组同学进行同样实验,但装置连接顺序为Ⅰ——Ⅲ——Ⅳ——Ⅱ——Ⅴ,此时Ⅱ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上述反应,2.5g化合物A理论上可得0.56L(标准状况)M;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纯净的NO是无色气体,很容易与许多分子发生反应。在有生命的有机体中会不断地产生NO,并被用来在细胞内和细胞间传递信息。它还参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中枢和外围神经系统的调控。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NO的化学方程式:
(2)收集NO气体应采用法,若采用此法收集NO气体,应从装置A的端进气(填“a”或者“b”)。
(3)甲同学用分液漏斗和烧杯装配了一套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NO气体发生装置,如图I: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反成进行,能否制得纯净的NO气体?(填“能”或者“不能”);若不能,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为证明铜丝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是NO,乙同学另设计了一套制取NO的装置,如图Ⅱ:
①让反应停下的操作是
②长玻璃管的作用是

(14分,每空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在常温下某非金属氧化物形成的未知气体的成分。该小组成员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持续通入发现浑浊又变澄清,由此该小组成员对气体的成分提出猜想。
【提出猜想】
猜想1:;猜想2;猜想3
为了验证猜测,该小组设计实验加以探究:
【实验探究】
该小组同学按如图所示装置,将气体从a端通入, :

(1)B中应该装下列试剂(填编号);

A.NaCl溶液 B.KMnO4溶液 C.盐酸 D.澄清石灰水

(2)A中品红的作用是:
(3)D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通过该实验,小组同学观察到以下三个实验现象:
①A中品红褪色 ②C中品红不褪色 ③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
由上述现象小组同学确认该气体的成分是

(8分,每空2分)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学习小组欲制取氨气并探究其性质。请回答:
(1)该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探究氨气的还原性并检验产物。

①装置Ⅰ中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装置Ⅲ、Ⅳ中的实验现象分别是:黑色CuO变为红色;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为蓝色;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气体,该气体无污染。
请写出氨气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装置Ⅱ中碱石灰的作用是
(2)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生成的红色物质中可能含有Cu2O。已知:Cu2O是一种碱性氧化物;在酸性溶液中,Cu+的稳定性比Cu2+差(Cu2O+2H+=" Cu" + Cu2+ +2H2O)。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该红色物质中是否含有Cu2O。

(8分,每空2分)实验室要配制500mL2.0mol·L-1氯化钠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应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     g;
(2)下列仪器中,配制时一定不会用到的是(填字母)     
A.量筒B.500 mL烧瓶
C.胶头滴管 D.500mL容量瓶
(3)除上述(2)中用到的仪器外,还缺少的玻璃仪器有    
(4)右图所示是某同学配制溶液时最后两个步骤,按其操作定容,对所配溶液浓度有何影响?  (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