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共14分)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赀: 抶: 请: 按: 詈: 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与所给例子相同的一项是( )
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A.不能容于远近 | B.以老于户牗之下 |
C.其疾病而死 | D.安能屈豪杰之流 |
下列句子,句式类型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 | B.不能容于远近 |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 D.荣于身后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苏州市民反抗精神的一组是 ( )
①敛赀财以送其行 ②抶而仆之
③则噪而相逐 ④哭声震动天地
⑤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⑥颜色不少变
A.①③⑥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⑤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
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攫型部郎中。奏堕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日:“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日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成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
B.寻坐事免坐:因为
C.奉敕以行行:施行
D.道不拾遗遗:遗失,丢失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5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唐河店妪传
王禹偁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辑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乃系绠弓杪①,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噫!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
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②。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胃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录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离失乡土敌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踢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选自朱东润《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杪(miǎo):末尾,末端。②静塞、骁捷、厅子:皆为当时地方武装的徽号。
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一虏至会:正好、适逢
B.跨马诣郡诣:报告
C.马之介甲具焉具:具备
D.又月给微薄给:供给的物资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D.宜其不乐为也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1.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策论。在具体论证上,文章的逻辑思路清晰严谨,以老妪之勇推及边民之勇,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嘉其勇”和“削其勇”的不同后果,最后提出全文论点:重视边民之勇,乃克敌制胜的法宝。
B.本文作者娴熟地运用典型概括的方法,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巧妙杀敌的老妪形象,展现了在敌我双方开战以后,边民仍未警惕的情况下,边民的整体精神状态,于细微处着眼,可谓“藉一片叶以知春秋”。
C.本文在内容上既强调了边民之勇在迎击敌寇中的重要性,又理性的指出如何对待边民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作者以史实为依据,说明统治者若不重视甚至削弱地方武装,则国家安全堪忧。学
D.作者王禹偁为人耿介正直,敢于直言。这在本文中就有所体现:在批评当时“有位者”削弱边民力量的错误做法时,毫不隐讳;在向“有位者”献治军之策时,又十分坦诚。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止。
(2)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3)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子有位者云。
13.文中所批评的使“边兵之勇”被削弱的原因有那些?请用现代汉语简明概括。(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淮南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专制军政,弘农威王(杨屋)心不能平,欲去之而未能。二人不自安,共谋弑王,分其地以臣于梁。戊寅,颢遣其党纪祥等弑王于寝室,诈云暴薨。
已卯,颢集将吏于府庭,夹道及庭中堂上各列白刃,令诸将悉去卫从然后入。颢厉声问曰:“嗣王已薨,军府谁当主之?”三问,莫应,颢气色益怒。幕僚严可求前密启曰:“军府至大,四境多虞,非公主之不可。然今日则恐太速。”颢曰:“何谓速也?”可求曰:“刘威、陶雅、李遇、李简皆先王之等夷,公今自立,此曹肯为公下乎?不若立幼主辅之,诸将孰敢不从!”颢默然久之。可求因屏左右,急书一纸置袖中,麾同列诣使宅贺,众莫测其所为。既至,可求跪读之,乃太夫人史氏教[注]也。颢气色皆沮,以其义正,不敢夺。既罢,副都统朱瑾诣可求所居,曰:“瑾年十六七即横戈跃马,冲犯大敌,未尝畏慑,今日对颢,不觉流汗,公面折之如无人,乃知瑾匹夫之勇,不及公远矣。”因以兄事之。
颢以徐温为浙西观察使,镇润州。严可求说温曰:“公舍牙兵而出外藩,颢必以弑君之罪归公。”温惊曰:“然则奈何?”可求曰:“颢刚愎而暗于事,公能见听,请为公图之。”可求往见颢曰:“公出徐公于外,人皆言公欲夺其兵权而杀之,多言亦可畏也。”颢曰:“右牙欲之,非吾意也。业已行矣,奈何?”可求曰:“止之易耳。”明日,可求邀颢及承嗣俱诣温,可求瞋目责温曰:“古人不记一饭之恩,况公杨氏宿将!今幼嗣初立,多事之时,乃求自安于外,可乎?”温谢曰:“苟诸公见容,温何敢自专!”由是不行。颢知可求阴附温,夜,遣盗刺之,可求知不免,请为书辞府主(杨隆演)。盗执刀临之,可求操笔无惧色。盗能辩字,见其辞旨忠壮,曰:“公长者,吾不忍杀。”掠其财以复命,曰:“捕之不获。”颢怒曰:“吾欲得可求首,何用财为!”
温与可求谋诛颢,可求曰:“非钟章不可。”泰章者,合肥人,时为左监门卫将军,温使亲将翟虔告之。泰章闻之喜,密结壮士三十人,夜,刺血相饮为誓;丁亥旦,直入斩颢于牙堂,并其亲近。至是,隆演以温为左、右牙都指挥使,军府事咸取决焉。以严可求为扬州司马。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梁纪》
【注】教:教谕,指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其地以臣于梁臣:投降称臣
B.军府至大,四境多虞虞:欺诈
C.麾同列诣使宅贺诣:到
D.颢知可求阴附温阴:暗中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严可求“智慧”和“勇敢”的一组是
A.公面折之如无人颢必以弑君之罪归公
B.不若立幼主辅之既至,可求跪读之
C.急书一纸置袖中可求操笔无惧色
D.请为书辞府主可求瞋目责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可求劝说张颢暂时不要篡位夺权,实则这是严可求的缓兵之计,以图长远打算。
B.在非常之时,严可求跪着宣读了太夫人史氏亲笔写的教谕,才平息了这场夺位之争。
C.严可求游说徐温不要出任外藩,这是为了制衡张颢,为以后诛杀张颢最准备。
D.严可求在和徐温共谋诛杀张颢时,他认为“非钟泰不可”,可见他有知人之明。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面折之如无人,乃知瑾匹夫之勇,不及公远矣
译文:
(2)温谢曰:“苟诸公见容,温何敢自专!”由是不行。
译文:
(3)吾欲得可求首,何用财为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辜:罪
C.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苟:马虎
D.然后旌其闾墓旌: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礼者不以法伤义斧斤以时入山林
B.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已亭亭如盖矣
C.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来,徐元庆杀害朝廷命官,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行为正义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处置徐元庆呢?请摘录原文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秋湖觞芰图序
[清]曾燠①
去年此日,湖②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舍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嫩,残署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空。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飕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乖,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拙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惠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曾燠:江西省南城人,乾隆进士,有《江西诗征》《赏雨茅屋集》等文集。②
湖:即江苏扬州瘦西湖。当时作者担任两淮盐运史,在扬州设了题襟馆,与宾客们饮酒咏诗为乐,因在闰六月游湖,故题目中称“秋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就净香园小憩也就:靠近
B.则酌酒于高咏楼也酌酒:斟酒
C.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已:而已
D.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凡:总共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所说的“胜游”的一组是
①嘉会不常,芳筵宜再②晓凉犹嫩,残暑欲收③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
④厥有层楼,颇宜高咏⑤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⑥竹露品茶,林风醒酒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作者一行游玩瘦西湖的几个主要景点,从惠因寺到虹桥、桥亭,再到净香园、莲性寺、筱园、高咏楼,经过别港,最后到桃花庵。
B.本文用了很多典故,但是语言却清丽,琅琅上口,有音韵之美。
C.本文先叙写了作者在观莲节与宾客秋游的情形,最后一段交代客人们作画吟诗的缘由,并抒发了对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的赞美之情。
D.本文是一篇给诗集作的序文,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韵。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3分)
译文:
(2)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4分)
译文:
(3)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