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议曰: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明罚,所以齐政也。夫枕干雠敌,人子之义;诛罪禁乱,王政之纲。然则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以明法。故圣人修礼理内,饬法防外,使夫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不作,廉耻以兴,天下所以直道而行也。
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法之不二,元庆宜伏辜。又按《礼》经,父雠不同天,亦国家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然臣闻在古,刑之所生,本以遏乱。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元庆报父之仇,意非乱也;行子之道,义能仁也。仁而无利,与乱同诛,是曰能刑,未可以训。元庆之可宥,显于此矣。然而邪由正生,理心乱作。昔礼防至密,其弊不胜;先王所以明刑,本实由此。今傥义元庆之节,废国之刑,将为后图,政必多难;则元庆之罪,不可废也。何者?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故圣人作始,必图其终,非一朝一夕之故,所以全其政也。故曰:“信人之义,其政不行。”且夫以私义而害公法,仁者不为;以公法而徇私节,王道不设。元庆之所以仁高振古,义伏当时,以其能忘生而及于德也。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而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无生之节也。
如臣等所见,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谨议。
(选自陈子昂《复仇议状》,略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立礼,所以进人也进:提拔
B.元庆宜伏辜辜:罪
C.教之不苟,元庆不宜诛苟:马虎
D.然后旌其闾墓旌:表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居礼者不以法伤义斧斤以时入山林
B.仁之所利,盖以崇德今已亭亭如盖矣
C.今若释元庆之罪以利其生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谈法说礼,先叙后议,叙议结合,通过徐元庆“手刃父仇,束身归罪”这一案例,阐述了“礼”与“法”的辩证关系。
B.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这就是徐元庆案的特殊性。
C.在作者看来,徐元庆杀害朝廷命官,虽然触犯“国章”,有违“政纲”,但为父报仇,情有可原,束身归罪,勇气可嘉,所以其罪可恕。
D.作者认为,徐元庆之所以孝义高尚超过古人,行为正义使当时的人佩服,是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是符合礼义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按之国章,杀人者死,则国家画一之法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雠,其乱谁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作者认为,对徐元庆不予处置,于法不容;予以处置,于礼不合。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处置徐元庆呢?请摘录原文作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卫献公出奔
卫献公①出奔,反于卫。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靮②而从?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4)?弗果班。
(《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卫献公:卫国国君。名衎(kan)。②羁:马络头。靮(di)马缰。执羁靮:意思是在国君身旁效力。
解释:于()班()私()毋乃()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子车死于卫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①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②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③,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礼记·檀弓下第四》)
注释:①大夫:为卿大大处理家务的总管。下文的“宰”与此相同。②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③下:地底下。
解释:疾()养()孰若()以()
果()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修(指欧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宋史·欧阳修外传》)
解释:烛()治()废()狱()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①以振②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晏子春秋》)
注释: ①交游,朋友。②振:同“赈”,救济。
解释:其()致()延()施()
君()进()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并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杯水车薪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械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孟子•告子上》)
解释:胜()犹()以()械()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