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子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馀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准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丕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选自《欧阳修》,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其言深厚而雄博厚:扎实 B.以偿其素志素:向来
C.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盛:兴旺 D.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 贵:珍贵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称道“韩文”的一组是(   )
①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②当尽力于斯义,以偿其素志③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④于进小为喜、退不为惧者⑤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⑥韩氏之义、之道,万世所共尊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①③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初应试科考的人大都推崇“时文”,古文不受重视,韩愈的义章冈尤人赏识而一直被埋没。
B.欧阳修得到脱落的韩文六卷后,一方面进行搜集、整理、校订、补缀,另一方面苦读韩文,进步很快,终于因此而步人仕途。
C.在作者等人的大力提倡下,整个社会形成了“学者非韩不学”的局面,本文还交代了“韩文”流行于世的原因。
D.这篇文章写得很朴实,没有丝毫的掩饰做作,感情深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韩愈文章睥珍惜之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译文:
(2)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小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媚笔泉记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①回,崭横②若不可径。龙溪③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④,溪上大声漎然⑤。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⑥、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⑧。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⑨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⑩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⑾摩崖⑿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⒀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⒁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选自清·姚鼐《惜爆轩诗文集》)
【注释】
①墉:城墙,高墙。②崭横:形容山崖高峻地横挡在前面。崭:山势高险。③龙溪:溪水名。④霁:雨止天晴。⑤漎(cóng)然:形容流水声响。⑥蕙草:一名熏草,俗称“佩兰”。⑦枞(cōng):树木名,又名“冷杉”。⑧巂(guī):鸟名,即子规,又名杜鹃。⑨鬣(liè):马鬃,即马颈上的长毛。⑩李公麟:舒州舒城(今属安徽)人,字伯时,北宋元佑进士,官至御史检法。精通古文字,擅长画山水佛像。元符末年归居龙眠山庄,所以又号“龙眠山人”。 ⑽沜(pà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⑾何文端公:字康侯,名如宠,桐城人。明万历进士。曾入阁辅政,累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端”。 ⑿摩崖:镌刻在山崖石壁上的文字。⒀左丈学冲: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左丈学:左世容,字学冲,乾隆举人,曾任武进县教谕。姚鼐为他的诗文作过序。⒁薑(jiāng)坞先生:姚范,字南菁,号姜坞,姚鼐的伯父。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连山殆数百里
(2)步循溪西入
(3)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2)游者悚焉,遂还。
文章最后一段中“游者悚焉,遂还”,这主要是因为________。
第二段中“鸟飞若坠”中的“坠”字很有表现力,试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①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②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③,间厕④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⑤。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⑥。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⑦。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⑧。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⑨众草,纷红骇绿⑩,蓊葧香气;冲涛旋濑⑾,退贮溪谷;摇颺葳蕤⑿,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⒀也,出而传於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释】
①反流:水反向流,此处指西流。②百家濑(lài):水名。③渚:水中小洲。④间厕:交错夹杂。⑤峻:急流;沸:沸腾。⑥蔚然:草木茂盛貌。⑦白砾:白色碎石。⑧轇轕(jiāo gé):交错纠缠貌。⑨掩苒:弱草倾倒。苒:轻柔。⑩纷红骇绿:花纷乱而惊骇,叶惊骇而纷乱。⑾冲:冲激。旋:回旋。濑:流在岩石上的溪水。⑿葳蕤: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⒀专:独自享用。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音若衣褐之褐
(2)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3)冬夏常蔚然
(4)类合欢而蔓生
(5)余无以穷其状
(6)余得之不敢专也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⑨众草,纷红骇绿⑩,蓊葧香气;冲涛旋濑⑾,退贮溪谷;摇颺葳蕤⑿,与时推移。
上题语句,苏轼称造语“入妙”,更妙的是“以一风统众景”。请作鉴赏。
联系柳宗元的身世,请深入品味“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⒀也,出而传於世”所蕴含寄托的寓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元龙高卧
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①吕布有功,加②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③,豪气不除④。”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於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选自《三国志·魏书七·陈登传》)
【注释】
①掎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②加:升官。③湖海之士:指游走各地广泛结交各种人物的豪杰。④除:除去,改掉。
【译文】
解释加点词的意义。
(1)表与备共论天下人
(2)豪气不除
(3)元龙名重天下
(4)是元龙所讳也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2)许君论是非?
(3)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
“求田问舍”句,你在哪篇其他人的诗文中也见到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①字仲平,怀之河內②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随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③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④家见《书》⑤疏义⑥,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⑦,始得《易》⑧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⑨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注释】
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②怀之河內: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③更:换。④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⑤《书》:也叫《尚书》,《书经》。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汇编。相传是孔子编选而成。⑥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⑦徂徕(cú lái)山:山东泰安境内。⑧《易》:《周易》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通过八卦的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⑨揆(kuí):揣度。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幼有异质
(2)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
(3)身体而力践之
(4)吾心独无主乎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
(2)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本文先写许衡________;再写_______;最后写________。本文的主旨是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强弩之末
匈奴来请和亲①,天子下议②。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④。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⑤,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⑥。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⑦。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⑧;冲风之末⑨,力不能漂鸿毛⑩。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于是上许和亲。
【注释】
①匈奴:北方游牧民族。秦汉时活动于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并不断南下侵扰。和亲: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和好亲善,也指两个政权或民族间的具有政治目的的联姻。②下议:下交群臣议论。③习:熟悉。胡:指匈奴。④率:大概,一般。倍:通“背”。违背,背叛。⑤鸟举:鸟飞。⑥不属为人:不隶属中国为百姓。⑦敝:破,疲敝。⑧鲁缟:鲁地出产的素绢,十分轻薄。⑨冲风:猛烈的风。⑩漂:通“飘”。飘扬;吹动。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
(2)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3)不如勿许,兴兵击之
(4)匈奴负戎马之足
(5)难得而制也
(6)则人马罢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 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
(2)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王恢主张“”兴兵击之,他是从什么角度考虑的?安国主张和亲,又是从什么角度思考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