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的克里孟梭疾呼:“我第一是复仇,第二是复仇,第三仍是复仇。”他的仇恨起因于:
A 普法战争法国失败 B 意大利与法国争夺突尼斯
C 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破坏法国革命 D 法国想恢复欧洲大陆霸主地位
柏克在《法国革命论》指出:“1793年末,几乎全法国的教堂都被关闭或改成了‘理性庙’;行政命令各色人等一律以‘公民’相称;激进的妇女在菜市、路口巡视,强迫其他妇女一律穿长裤、戴红帽……革命者陷入到一种‘民主的专制’的泥潭”。这表明
A.革命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由原则 |
B.法国实现了社会领域的自由平等 |
C.革命使人民获得政治权利 |
D.革命推翻了封建等级制度 |
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三十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加强了根据地建设,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中国革命取得了重大发展。这些史实表明这一历史时期的思想灵魂是
A.星火燎原、均贫富、武装斗争 |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C.团结一切力量、坚持革命斗争 |
D.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自力更生 |
1942年初,戴安澜师长率国民党第200师入缅与日作战,不幸牺牲。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1956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这表明
A.国共共同抗日 |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C.敬仰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情感 |
D.民族英雄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 |
抗战胜利后,重庆政协制定的宪法提到:“中华民国人民,无分男女、宗教、种族、阶级、党派,在法律一律平等。依据省县自治通则,制定省自治法……全国陆海空军,须超出于个人、地域及党派关系以外,效忠国家,爱护人民……任何党派及个人,不得以武装力量为政争之工具。”这体现的原则是
A.民主共和、地方自治、党政分离 |
B.民主共和、分权制衡、党政军分离 |
C.人人平等、分权制衡、党政分离 |
D.人人平等、地方自治、党政军分离 |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