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
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都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永远对于人是亲切的。由此类推,在几千年或是几万年以后看现在纷纷扰扰的“帝国主义”“反帝国主义”“主席”“代表”、“电影明星”之类对于人有什么意义?我们这个时代是否也有类似长城和《短歌行》的纪念坊留给后人,让他们觉得我们也还是亲切的么?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那和过去一般漆黑的未来!
(摘编自《谈美书简》)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对同一件事情,是美的或是丑的,是人们同时拥有的许多种看法中的一种。 |
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因为离开人的感知,所有事物都会混然无别。 |
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的,许多艺术家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 |
D.在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美是人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其最高目的分别是“善”“真”“美”。 |
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受到环境需要限制。 |
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的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 |
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人的许多方面的需要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但美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人所特有的企求。 |
B.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 |
C.历史上成功和失败虽会过去,但它们会与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朽,永远是亲切的。 |
D.《短歌行》《孔雀东南飞》这样的艺术作品是真正不朽的,它们完全可以靠本身现出美的价值。 |
为什么人“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结合原文,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购物时与商家讨价还价或是商业谈判桌上你来我往的语言交锋,都是运用语言工具来博取更大经济利益的表现。因此,可以说每次语言的轮回和交锋就是一种博弈,这种在语言研究中引入博弈论的研究思路只是语言经济学的一部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语言经济学将“语言”和“经济”这两个工作和生活中都离不开的重要因素结合起来,关注如何使用语言才能既精炼有效又可获得高产出的经济回报。
②博弈论最早是由精通此道的经济学家引入语言研究的。其代表人物是著名经济学家鲁宾斯坦。他在所著的语言经济学文集中,有两篇论文涉及到博弈论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他以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辩论”这种语用行为为例,阐述了关于语言运用中的博弈论思想以及博弈论修辞的应用。另外,他也冷静地分析了博弈论在现实中的应用问题——一方面不应该过分夸大博弈论的“实践应用性”;另一方面,博弈论的概念和原理也确实特别适用于有大量“局中人”参与的各种语言运用现象的分析。语言的交锋就是一种博弈,因此,在用以解释语言现象时,博弈论工具可能最为有效。鲁宾斯坦还指出,“博弈论正进入一个新的研究时代,我们将很快看到它激动人心的发展。”
③简单地讲,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认为,虽然如鲁宾斯坦所指出的那样,不能过于夸大博弈论的实践应用价值,把它当作“决策者的行动指南”,但是博弈论在包括日常会话交际、商务会谈、外交谈判、法庭辩论、文学语用等等不同层面的语言行为研究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这方面研究的推广和开发值得期待。
④博弈论与语言研究的结合只是语言经济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语言经济学既具科学研究价值又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它是以语言学和经济学为主,跨越诸多学科门类的一个交叉学科。语言经济学关注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对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语言学和经济学研究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⑤一般认为,语言经济学始于信息经济学家雅各布•马尔沙克发表于《行为科学》杂志上的一篇名为“语言经济学”的论文。他首次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概念,并阐明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和考察语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他指出,语言和其他资源一样具有价值、效用、成本、收益等经济特性,认为经济学与语言的优化之间存在重要联系。
⑥经济学家格林曾这样概括语言经济学:“语言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式,它把经济学通常的概念和手段应用到研究存在语言变量的关系上,尤其(但不是仅仅)对那些经济变量传统上也起作用的关系感兴趣。”后来,他又补充道:“下此定义是基于这样一个原则,即经济学的特点不在于它研究的话题,而在于研究那些话题采用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经济学的论证推理方法应用到语言问题上就成为语言经济学的一部分”。
(节选自2013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有改动)与“语言经济学”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每一次语言的交锋就是一种博弈。而在语言研究中引入博弈论的研究思路只是经济学的一部分。 |
B.语言经济学将“语言”和“经济”结合起来,关注如何使用语言才能既精炼有效又可获得高产出的经济回报。 |
C.通常在解释语言现象时。博弈论工具可能最为有效。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即是将博辩论与语言研究的结合。 |
D.一般认为首次提出语言经济学概念源于信息经济学家雅各布•马尔沙克发表的名为“语言经济学”的论文。 |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何运用语言工具来博取更大经济效益的现象入手,阐述语言经济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引出下文。 |
B.②③段,结合鲁宾斯坦将博弈论引入语言学研究所做的阐述,指出博弈论在不同层面的语言行为研究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 |
C.④⑤⑥段阕述了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介绍了语言经济学的起源,引述了经济学家格林对语言经济学的论述,使读者有较全面的认识。 |
D.文章首先阐述了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学科性质,最后借经济学家的相关阐述来给语言经济学下定义,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学家鲁宾斯坦曾有两篇论文涉及博弈论在语言运用中的表现,博弈论最早就是由他引入到语言研究中的。 |
B.从经济学特点看,把经济学通常的概念和手段应用到研究存在语言变量关系上的语言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范式。 |
C.语言经济学关注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将对语言学和经济学研究都起到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
D.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语言经济学既具科学研究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所以语言经济学属于经济学。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棋 道
匡莠废
棋村的前身晁村立于何年,为何人所立,其村人自何时始嗜棋,又自何时易的村名,如今既不见有只字记载,也不闻有片言口传,所以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完全可以确信,那便是棋村人自嗜棋始,就立有诸多不成文的规矩。如每年届时举行棋赛,夺魁者奉为棋王,且为村长。
是年届赛,夺魁者竟是一十三岁少年。十三岁少年为棋王犹可,做村长则显得过嫩。于是村中的长者们就聚会,议定复赛。而复赛结果,夺魁者还是少年。长者们就又议,曰:“事可再,不可三,两次复赛不能,自古立的规矩更不能改,就定少年为村长。但因少年年少,须有人辅佐,就公推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樊二叔为少年佐政。樊二叔几经推诿,终因众愿难违,就应了。
樊二叔就为少年佐政,但他名为佐政,实则大权独览。不过,这不能怪罪他,因为他不是那种专权之人,而是少年无心政事,一心只在棋上。
少年既痴迷于棋,气也盛。村中虽无敌手,但少年偶尔也有棋失一招之时。每逢此时,少年必定死缠住对手不放,宁肯饭不吃,觉不睡,也要与之厮杀。直杀得昏天黑地,杀得对手一败涂地,片甲不余,方肯罢休。
少年杀败村中对手,杀败慕名而来者,就打点行囊,远走他乡,遍寻天下象棋高手。少年即龚根宝。三年后,根宝归来,个子长高了,人老成了,棋艺自不必说,脾性变了,气也不再盛了。具体说,就是无论跟谁下棋,既不输棋,也不赢棋,一码和棋。甚至跟刚学棋步的孩子下棋,也是个和。一码的和,和,和……
村人一头雾水。
其时,村中出一个败类。此人袁姓,名霸,行二,村人叫他袁二。袁二人如其名,刁蛮霸气,棋路子也野,当时是村中棋坛霸主(根宝除外)。根宝回来,下一码的和棋,袁二为探根宝虚实,同根宝下棋时,有意以过头语言激根宝,根宝却不愠不恼,心平气和下棋。袁二看激不了根宝,竟然当众说根宝是臭棋篓子。这话是棋村的大忌。自古以来,棋村人弈棋时谁说了这话,对手必定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众人也群起而攻之。而根宝听了,像没有听见一般,依然下着和棋。事后,有人问根宝,那天袁二说你那话,你咋不跟他急?
根宝说:“棋戏,棋戏。棋者,戏也。”
问者如坠五里雾中。
届赛再来,袁二威风四起,一路杀败所有敌手。根宝上台,跟袁二对垒。三局三和。这在棋村也是史无前例。
长者们就又聚会,议定根宝当村长。袁二不服,跟长者们力争。根宝说:“别争,我还去遍游天下,领悟棋道。”
袁二当上村长。袁二上结权贵,下勾地痞,吃喝贪占,抢男霸女。村人恨之切齿,却也无奈。
又逢届赛,根宝回村。袁二得知消息,趁黑夜潜入根宝家,送雪花银一包。
开赛,袁二雄风再抖,所向披靡。最后,根宝上台。根宝先把雪花银一包丢给袁二。袁二见了,心头一紧,遂与根宝开局。
袁二脸色开始平静,继而绯红,转而涨红,最后紫红。
人们看时,执黑子的袁二,只剩一将;根宝却有一帅一兵,兵已坐袁二大堂。
二局,袁二稍有复原的脸色,由绯红而涨红,由涨红而紫红,最后黑红。
人们看时,袁二只剩一将;根宝却有半城兵马。
三局,袁二的脸色,从涨红到紫红,从紫红到黑红,最后惨白。
人们看时,袁二只剩一将;根宝还有满城兵马。
看袁二,只见他手执银包,口流涎水,头已栽在棋盘上。
(选自2006年第10期《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从根宝下棋的三个阶段,我们分别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或生活态度?请分点概括。
小说安排“袁二看激不了根宝,竟然当众说根宝是臭棋篓子”这个情节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有人说,袁二走上绝路,根宝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习题。(9分,每小题3分)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
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③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惨案发生后,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的怀念刘和珍,可见正义的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 |
B.文章开篇以“中华民国”纪年,之后又提到“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是愤慨的揭露和讽剌,所谓“民国”,竟屠杀自己开办的学校的学生,何以为“民国”? |
C.“我独自在礼堂外徘徊”是因为作者内心脆弱,无力承受礼堂内那种悲凉的气氛,所以在外徘徊,思索,借以排遣心中的悲愤。 |
D.正告:郑重地告诉。因为刘和珍生前非常喜爱鲁迅的文章,即强烈地追求进步、渴求真理,所以程君认为鲁迅先生应忍住悲愤写文章来纪念她。 |
对第②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鲁迅编辑的期刊,由于其进步性、革命性强,常常受到反动当局的查禁和销毁,“往往有始无终”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
B.“这样的生活艰难”指刘和珍生活比较拮据,但为追求真理,她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
C.“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的“也”,说明程君的想法作者自己一样有;而“早”则表明想法由来已久,并不是因程君的提醒才有。 |
D.两次写“只能如此而已”,既抒发作者对敌人白色恐怖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纪念烈士的理智、坚定和勇敢。 |
下列各项对文章第③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的阴险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了。 |
B.“浓黑的悲凉”用“浓黑”这一形容色彩的词语来形容“悲凉”,让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仿佛“悲凉”可视可触可感,而且是极度的悲凉和冰冷。 |
C.“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它们”是指“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 |
D.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后面习题。
人性的弱点
周末上午,天气晴朗,非常适合到外面逛逛,但我一个人在家看NBA。今天的比赛对我喜欢的火箭队来说,非常关键。打胜这场比赛,火箭队将成为本赛季的冠军。到底是火箭队“道高一尺”,还是火箭队的对手小牛队“魔高一丈”呢?难以预料!为了怕打扰,我昨天晚上还特意编造了几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将老婆孩子送到丈母娘家里。
“咚”“咚”“咚”……
电视里,火箭队和小牛队正打到紧要处,双方比分在相持中交替上升,呈胶着状态,谁都无法将对手甩开。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
“咚”“咚”“咚”……
“是谁这么煞风景?”我不耐烦地打开门。
“老板,打搅了。这本书您一定得看看……”
原来是个推销员!
真讨厌!我正要关门,那人麻利地把脚伸进门来,不由分说将书递到我手上,涎着脸嘻嘻地笑。“老板,这本书您一定得看看……”
看他的样子,不翻翻那本书他是不肯走了。为了让他死心,我接过书,准备装模作样地翻翻便还给他——我从不在新华书店以外的场所买书。
书是卡耐基写的,这本书我其实有,很薄的一本。不过眼前的这个版本应该还收录了卡耐基的其他文章,否则没那么厚,而且,装帧很是精致。翻着翻着,我突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百元钞票。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顿时觉得面红耳赤,心狂跳不止。那人正低头翻着他的背包,应该没觉察到我表情的变化。
我合上书,瞄了一眼封底,故作轻松地说:“这本书还不错,多少钱?——哦,200元。”
那人满脸堆笑:“本来要200元的,咱俩有缘,150元卖给你。”
我眼睛一眨,突然明白了:小样儿,弄张假币放在书中,想骗我买书!不过,也说不定是真钞。我打定主意,要把书价砍100元下来。如果书中夹着的是假币,花五十元买本这么厚的书也不错;如果是真钞,嘿嘿,我除了白得一本书,还可以倒赚五十元!
“五十块我就买!”我斩钉截铁地说。
“天哪!你总得让我喝口稀饭吧?这个价,我实在卖不了!”那人的样子很夸张,像是我在喝他的血。
“超过五十元就没得谈!”说完我就准备关门。
那人见状,用手一拦,作无比痛心状:“好吧,我卖了,谁叫咱俩有缘呢!”
付了钱,拿了书,关上门。我顾不上其他,急急忙忙找到书中那100块钱,拿出家中常备的小验钞机,一验,没叫!再放进去一验,还是没叫!我乐了,果然是真钱!抬眼一看,电视里我支持的火箭队也正领先着呢!胜券在握!势必要“擒牛”成功啊!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啊!正在这时,敲门声又响起,我打开门,正是刚才的推销员。
那人焦急万分地说:“老板,太对不起了,我书中夹着300元钱,是我母亲寄给我的,有一张钞票的编号我还记得。”
“你这骗子!”我跳了起来,愤怒地几乎有些歇斯底里。
“钱肯定在你身上,不给我就报警啦,反正我记得钞票的编号!”推销员的音调也提高了,看他的表情,一脸正气还有些洋洋得意。
这时,楼上传来邻居家开门的声音。事情闹大影响不好,破财消灾吧!我不情愿地掏出300元钱。关上门,一屁股瘫坐在沙发上,半天缓不过神来。电视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发生了惊天大逆转,这会儿拥抱、欢呼的居然是小牛队的队员和球迷!我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看着桌上那本花了250元买来的《人性的弱点》,我不由感叹:“这本书还真适合我。”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情节曲折是这篇小说一大特点。在双方的较量中,“我”貌似始终掌握主动,实则一直被对手牢牢牵制,落得个被“逆转”的下场。 |
B.小说对“我”与“推销员”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进行了细致描写,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较深刻的印象。 |
C.“事情闹大影响不好,破财消灾吧!”这句话表现出“我”息事宁人的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必与骗子纠缠,用钱打发他算了。 |
D.本文篇幅短小,却构思巧妙,如买书花的钱是250元、书是《人性的弱点》等细节安排,非常耐人寻味,都能显出作者的独特匠心。 |
E.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贪小便宜吃大亏。不是骗子的骗术有多高,而是人一旦被“贪欲”抓牢,骗子就会轻易得逞。结合全文,梳理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文中划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结局是“我”“偷鸡不成蚀把米”,骗子得逞。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8处)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学知古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