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世博会上的展馆,更是体现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以下是部分国家馆。
结合上述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回答:我国为什么举办世博会?(15分)
2012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欧盟是我国光伏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此案一旦确立,将对我国光伏产业产生致命打击。该消息引起了某校高三同学的关注,他们以“光伏产业:优势·问题·出路”为主题,开展了探究学习。同学们收集到三则信息:
信息一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光伏发电因其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等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并有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行业。
信息二 在产业迅速发展的背后,也面临巨大危机。首先是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自2000年以来,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欧洲大量运用,多晶硅需求量逐年提升,国内多晶硅价格一路飞涨。到2011年,国内已经量产及在建的光伏企业产能已达到了500亿瓦特,而此时全球光伏总安装量仅有270亿瓦特。市场严重过剩,必然会导致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频发以及价格战的出现。此外,还存在销售过分依赖于欧美市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行业标准及认证检测体系缺失等问题。
信息三 2012年12月1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会议指出“我国光伏产业当前遇到的困难,既是产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促进产业调整升级的契机,特别是光伏发电成本大幅下降,为扩大国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要按照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扩大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推进产业重组、降低发电成本的思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运用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光伏产业投资过热的原因。(6分)
(2)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我国光伏产业遭遇的困境。(6分)
(3) 综合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提出建议。(6分)
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人民海军,这是全体国民期待已久的大事。我国发展航母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航母编队作战为现代海军最复杂的作战组织形式,不仅需要海军长时间、大量的投入,也需要全军各兵种的大力协作,更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支撑,因此对于中国海军来说,航母下水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如何把这支航母编队组建好、使用好,发挥出最大的作战能力,是中国海军未来需要考虑的重大课题。
(1) 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发展航空母舰?(6分)
(2) 对航母编队战斗力的认识蕴涵着哪些唯物辩证法道理。(6分)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党十分重视“十八大”报告的起草,中共中央组织了46家单位就15项重点课题进行调研,先后派出101个调研组,足迹遍及29个省区市,召开座谈会1 073场,深入1 433个单位实地调研,形成57份调研成果,这些调研成果为报告起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报告稿形成后,胡锦涛同志又亲自主持召开了7次座谈会,直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报告稿又作出了许多重要修改。2012年11月4日,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十八大”报告稿,决定正式提交党的“十八大”审议。
(1) “十八大”报告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6分)
(2) 在“十八大”报告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党是如何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工作的。(6分)
材料一 2002~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实际增速比较
注: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
材料二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推进分配领域的各项改革,提高劳动工资最低标准,提高退休工资,三次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年来,我国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社会建设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1) 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8月中旬,根据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门的要求和部署,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百姓生活,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报道。从目前看,“走转改”已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一是鲜明地回应了时代关切。面对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带来信息爆炸的挑战,“走转改”能够最大限度帮助我们了解到社会上各种矛盾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我们找到化解和消除这些矛盾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发现和厘清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是有力地坚持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一段时间以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集中发表了大量的来自基层、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的主角多是普通百姓。
三是培养了一支年轻有为的青年编辑记者队伍。参加“走转改”的编辑记者们大多数是“80后”“90后”,他们在艰苦、艰难和艰险的实地采访中,一方面磨练了作风,积累了报道经验,提升了新闻素养;另一方面,乡村的贫穷落后,民间的疾苦赢弱,又带给他们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净化。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走转改”活动对创新新闻报道的意义。
(2)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求真务实作风对青年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