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的主观原因是
A.地主阶级中,士族、庶族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 B.抑制和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
C.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 D.唐朝诗歌繁荣的影响 |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 | B.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学理论 |
C.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 D.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 |
司马光认为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其中的“失”指的是
A.崇儒尚法 | B.严酷的刑罚 | C.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 D.加强皇权 |
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 |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
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或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关系。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是
①秦汉郡县制②法国《人权宣言》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