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1682一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J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人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摆脱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关)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
材料 |
结论 |
东汉组 |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和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
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 |
宋代组 |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
晚清组 |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束师大学堂折》(1896年) |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 |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个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另外两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分别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日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日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富阁):三日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落《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落《中国法制通史》
材料三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第1 134条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前项契约,仅得依当事人相互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原因取消之。
——《拿破仑法典》
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型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这对当时明朝有何影响?
(3)材料三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基本原则?该法典有何影响?
(4)以英、美、法为例,说明立法在确立资产阶级统治中的作用。
(5)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是在吸取什么历史教训情况下提出的?
(6)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渚夏而外夷狄。…一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含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别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王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变替的“胡化”和“汉化”二……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及其理由。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长江流域的开发
材料一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至今在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区仍有所见。
材料二历史上荆江洪水位抬高统计:
时间 |
新石器时代至汉 |
汉至宋元 |
宋元后 |
历时 |
2300年 |
1400年 |
800年 |
最高洪水水位上升 |
0.2米 |
2.3米 |
11. |
平均每年上升量 |
0. 0087厘米 |
0.164厘米 |
1.39厘米 |
材料三:唐代至清末长江较大水灾初步统计:
朝代 |
唐代 |
宋朝(金)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年数 |
289 |
317 |
91 |
276 |
268 |
水灾次数 |
16![]() |
63 |
16 |
66 |
62 |
平均几年一次 |
18 |
5 |
5.6 |
4.1 |
4.2 |
——材料均选自《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请回答:
(1)列举长江流域开发进程中的几个重要时期,并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4
分)
(2)以上材料对研究长江流域的开发提供了哪些信息。(4
分)你对开发长江流域有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及上述材料信息,比较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