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 在(公元)1500年以前,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在亚欧大陆上从一个地区运货到另一个地区,而货物主要是奢侈品、香料、丝绸、宝石及香水。但是到18世纪后期新世界的种植场生产的大量砂糖、咖啡及棉花等大部分运往欧洲出售;西班牙人也向新世界引进欧洲各种水果,如橄榄以及葡萄。美洲的特产也被流向世界各地,如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各种豆类及南瓜、可可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二  从顺治元年至嘉庆十二年(1644—1807年)160年间,银钱比价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始终是在一千文左右波动。在鸦片战争前夕,一两白银所换制钱已达一千二三百文,最高达一千六百文。1845年银价上涨更甚,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中国“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
材料三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告诉我们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简析其原因。材料二中出现“银贵钱贱”和“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指出这些现象与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
(2)材料三中图1和图2之间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世界近现现代史》
材料二……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用,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治,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期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漫长的黑夜”指什么?什么是“理性的阳光”?又是怎样驱散这“漫长的黑夜”的?
(2)材料二中伏尔泰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应该怎样评价?
(3)材料三中孟德鸠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主张?他的这一思想有何历史影响?
(4)结合三则材料的内在联系,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8年11月26日,民国政府外交部将巴黎和会议和宗旨电告中国代表团,训令其执行:我国将来列席大会,所抱定之普通原则如下:
一、保持与世界各国平等之地位。
二、美总统历次宣言,其关于维持公理人道,及将来国际联合诸要端,我政府以及人民久经表示赞同,即应始终一致,力与提携,以期见诸实行。
三、欧洲问题,或解决多年之纠纷,或恢复旧邦之独立,或各殖民地之分配,但求能做和平之保障,当以协商国多数意见为从违。
至于我国希望在大会提出问题,屡经该会讨论,兹可分为三项:一、关于土地之安全,二、关于主权之恢复,三、关于经济之自由。三者缺一则政治之自由与国家之独立皆属空言,即威尔逊总统所谓以政治独立与领土完全之保证,给予世界大小各国之目的亦不能达,恐世界终无宁岁也。
——摘编自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请完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政府发出外交训令的背景。
(2)据材料概括中国政府参加巴黎和会的基本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黎和会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罗伯特·欧文是英国著名的企业家。他在苏格兰新兰纳克纺织厂的试验享誉欧洲。那里环境整洁,工人得到人道的待遇。童工被取消,年轻人可免费上公立学校。但欧文意识到,像他这样的个人努力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问题的根本不是资本家的贪婪,而是竞争,而取消竞争就必领取消私有制,组织合作社会。他相信劳资双方都会放弃阶级斗争,归依他倡导的共同幸福的理想新秩序。1824年,欧文选择美国作为他公有制的试验田。在他创建的“新和谐”公社里,决策民主,财产公有,所有人在公有店铺中各取所需,并实行公费医疗。120个小孩免费食宿受教育,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好景不长,成员间观点利益各不相同,关于财产的使用争吵不断,生意亏本,还有人贪污。不到三年,“新和谐”公社彻底瓦解告吹,美国各地其余18处欧文式试验地也均以失败告终。欧文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私有制中训练出来的家庭不具备公有制所需的互助美德。
——钱满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
请完成:
(1)依据材料,概括欧文的理想社会有哪些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括指出欧文主张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国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摘编自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能以大国身份参加三国首脑会议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会议所取得的的重大成果。
(2)根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签署的主要目的。并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处理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的相似措施及其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