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的制定是近段时期社会热议的话题,某校高二(1)班同学围绕“改革.创新”话题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探究一 改革】甲组同学收集材料:
“十一五”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不容置疑,但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整体改善的同时,我国经济社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我们的改革不能等、不能拖,需要加快。当下,我国改革正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全面改革,尤其要加快推进涉及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城乡管理等社会改革,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班级主持人提问:(1)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加快推进全面改革的必要性。(8分)
【探究二 创新】乙组同学收集材料: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二五”规划与以前相比有显著不同,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十二五”规划定调“民富五年”。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之一。
班级主持人提问:(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探寻“十二五”规划基调转变的理论依据。(12分)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习近平指出,这些古诗词都好。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有媒体载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调,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并就反对“去中国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 限15个字以内。
“两带一路”战略(“两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开放战略、贸易战略、产业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这条由骆驼脚掌踏出的“丝绸之路”,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此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就提出要共同建设30亿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倡议,为这条古老的商道注入新的升级活力,并引领欧亚大陆经济合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丝绸之路成功申遗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两带一路”战略本质是轴带引领战略,勾画的是国际合作框架、国际经济大通道,把中国的东中西部及沿海连接成一个整体。该战略对中国西部12个省市区会带来开放格局的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提速,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实施“两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
材料三: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又提出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强调,我们希望同中亚、东盟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各国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两个丝绸之路”战略体现了十八大后中国外交的创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践行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
(3)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两个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正确性。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更好地保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建设任务繁重艰巨,社会治理创新刻不容缓。曹家巷是位于成都市中心的棚户区。成都金牛区按照本市确定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棚改”运作思路,启动了危旧房自治改造,并指导居民自主成立自改委,在全国创造性地探索出以群众为主体的“自治改造”全新模式,为政府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很有代表性。
材料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系统治理,建立以政府主导的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模式,以多种制度协同配合为保障。这就需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群众应怎样积极参与“自治改造”。(2)结合材料二,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角度,谈谈怎样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坚持以人为本,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增进人民福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教育是民生之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他说,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实现理想人生。
材料二:环境问题不仅是重要的发展问题,还是现实的民生问题。在去年冬季雾霾天气中,10个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有4个属于H省,为此H省人大代表在广泛征集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加快出台《H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议案”。省人大常委会收到该议案后,组织相关委员会随即进行调研,考察了大气环境质量检测等设施和施工现场。H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召开论证会和听证会。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国家“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理想人生”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谈谈H省人大和人大代表在治理空气污染过程中这样做的依据。(12分)
材料一:诗词,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体现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风尚,诗词教育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前段时间某省进行教材革新,为了给孩子减轻识字和背诵的压力,让古诗词从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退役”。这种“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
材料二:保留古典诗词,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内容和形式教学。目前,诵读经典进课堂已经在很多地区进行了试点。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从课本中去掉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说明如何让传统经典进课堂的试点工作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