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十一五”期间江苏省GDP、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表2:“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注:江苏过去10年中,出口增长保持高速,消费增长明显趋弱。
材料二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江苏经济已经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后更要把“让每一个江苏人活得幸福和有尊严”作为长期的追求。
(1) 概括材料一所蕴涵的经济信息。
(2) 联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怎样实现“让每一个江苏人活得更加幸福”的追求。
材料一:下表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市民营企业的分布及生产经营状况:
铝型材业 |
陶瓷业 |
布匹业 |
内衣业 |
|
企业数量(个) |
86 |
120 |
319 |
160 |
市场占有率 |
占全国40% |
占全国5% |
占全省25% |
占全省30% |
年产值超亿元企业(个) |
12 |
17 |
2 |
3 |
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额比重 |
2% |
3% |
0.3% |
1.2% |
品牌知名度 |
2个国家免检产品 |
3个省著名商标 |
无 |
7个国家免检产品 |
材料二:2010年3月5日,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做政府报告时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落实国家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继续清理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在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材料一: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初次就业415万,年内有196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201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万人,加上2009年近200万未就业大军,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材料二:据调查,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前三项是上海(79%)、经济发达地区(52%)、深圳(49%)。选择到西部地区的毕业生,首选项不到3%,就业后一两年内吃不了苦而被淘汰的大学生高达50%。月薪1000元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同时,七成以上企业则认为2008年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着。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2)作为大学生应怎样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20世纪70年代,我国老百姓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视为“三大件”。跨入80年代,新的“三大件”-彩电、冰箱和洗衣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进入90年代,空调、电脑和电话又成为新家庭生活消费的“三大件”。那么面对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21世纪,有人说“三大件”应该是私人住宅、私家轿车和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但更多的人认为,今天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多元化,很难再对“三大件”作出一致的判定。
(1)通过家庭消费“三大件”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发生了哪些变化?
(2)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家庭生活消费“三大件”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在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中,对外贸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0—2007年浙江省对外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速是31.68%。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浙江省2008年贸易总额平均增速仅为19.4%,2009年,同比下降11.1%。对浙江经济雪上加霜的是,对外贸易摩擦案激增五成,成为贸易保护主义重灾区。“浙江制造”的困局正逐步显现。
材料二如何化“危”为“机”,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共同采取相互一致的策略选择。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谁能摸准产业转型的脉搏,切入高端产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无疑会迎来持续的竞争力。
(1)从经济常识角度简要分析,企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转型的必要性。
(2)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说明企业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5—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年份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城市 |
10493 |
11759 |
13786 |
15781 |
17175 |
农村 |
3225 |
3587 |
4140 |
4761 |
5153 |
材料二:保民生要以雄厚的财力为后盾,我国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0年,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用于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如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实施各种惠农补贴等;中央财政拟安排社会保障投入3185亿元,用于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舍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重点提高农民工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教育、卫生、社会保险、就业是事关民生的关键大事。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回答:为什么政府会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3)结合材料二,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继续出台系列惠民措施对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