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
B.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
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绝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一主张()
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
C.符合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 D.奠定了人民主权说的基础 |
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 |
罗马帝国全盛时期,假设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反映了()
A.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
B.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
C.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 |
D.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
1912年,中国政府下令,祭孔时除去拜跪之礼,改行三鞠躬。这可用来说明()
A.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准备 |
B.传统文化被彻底否定 |
C.民国政府推动传统习俗的改良 |
D.新文化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