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并引发核泄漏危机。“3·11”大地震不仅给日本带来严重损失,也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形势,人们对日本地震造成的“经济冲击波”各抒己见。
观点一:中国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说,从短期看,地震会令日本经济放缓甚至重新出现负增长;从中期看,抗震救灾会增加需求,拉动日本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地震加剧了日本的财政负担。这对负债水平已经很高的日本来说,是不利的。
观点二: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迈克尔·博斯金认为,一、两个季度内,日本经济可能是负增长。但随着重建的开始,它又会回到正增长,就像美国当年受飓风影响一样。
观点三: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里埃尔·罗比尼表示,日本是全球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比如汽车、半导体、钢铁,日本公司关闭后,将对这些产业的上游、下游产生较大冲击。
观点四:道达尔集团董事长马哲睿指出,日本的核辐射事件,可能会使核电产业的发展延迟好几年,这会令全球使用更多的化石燃料。
(1)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观点一的合理性。
(2)结合上述观点,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分析日本地震带来的“经济冲击波”为什么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十八大”召开之际,某校高三(1)班同学,开展了一次“社会调研我参与,我为祖国献计策”的社会走访活动。
走访活动一:社会民主渐完善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的起草充分发扬民主,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审议、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经反复修改,形成《决定》征求意见稿。
走访活动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制定各种政策,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结合材料一,说明《决定》的起草过程蕴含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2)根据表格提供的文化发展相关材料,填写对应的政治生活道理。

文化发展相关材料
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①坚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③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山东省不断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步伐。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超过1 200亿元,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较低。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8.52%,占GDP的比重仅为3.12%,距离5%的支柱产业标准还差近2个百分点,而且75%以上的增加值来自传统产业,知识密集、附加值高的核心文化产业比重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材料二入世10年以来,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显著提高。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1)结合材料一,从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山东省支柱性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回答:降低进口关税给我国企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全球观众对选秀节目已经深感疲惫之时,某省卫视成功推出《中国好声音——The Voice of China》音乐评论节目,收视率屡创新高,成为2012年中国最热门事件。它花巨资从荷兰引进全套节目知识产权和设备,但不是单纯模仿和复制欧美的节目模式,而是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和社交网络媒体,并利用合理、系统的创新机制进行了中国化改造。大胆的创意,新奇的构想,“腕”级的评委,严谨的管理,亲民的视角,牢牢锁住了观众的眼球。这个节目发挥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好声音》获得观众追捧,创造巨大商业价值对文化企业经营的启示。
(2)透视《中国好声音》音乐评论节目的成功,有人感慨地说:“《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应归功于欧美节日的成功模式”。请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关知识评析该观点。(1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某市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对比
某市部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状况


占企业比重
产值增速

能耗增速
金属加工
25%
40%
10%
60%
造纸业
20%
25%
12.5%
70%
新能源
5%
80%
81%
7%
电子信息
8%
98%
90%
9%

材料二该市根据当地实际,积极响应十八大号召,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鼓励支持传统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对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实行强制性的整体退出;还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投入巨资恢复植被、修复生态,建设森林公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稳步增长的科学发展道路。
材料三该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本地的文化竞争力,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业,推出一系列文化产品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加了财政对图书馆、电影院、社区健身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还组织了“建设美丽家乡”的大讨论,让每一个市民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参与建设美丽家乡。
(1)从材料一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该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原因。请说明。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该市是如何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稳步增长的。
(3)结合材料二、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该市政府在建设“美丽家乡”中应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材料一 我国近5年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

年份
比例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城镇化率(%)
45.68
46.59
49.7
51.27
52.57


注: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百分之八十左右,未来中国三十年内中国的城镇化率目标是达到百分之七十左右。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推动城镇化发展,必须要突破制约存在于城乡的二元管理体制;城镇化包括统筹新农村建设,会涌现出一批农村新型实用科技人才;城镇化需要建设基础设施;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家投入的资金是八万亿以上,这些资金用于建房子,建工厂,建港口,建机场,建高速公路,建地铁,城市道路改造,建城际铁路,新农村建设等等;城镇化过程中,这些转移的人口需要住房、汽车、耐用消费品;城镇化还会刺激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与问题?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推动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扩大内需及经济发展的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