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一:(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
材料二: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例如,对清政府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欲,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
材料三:2006年8月24日的千龙网文章《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49-1979年的标准是

材料四:1982年12月,251对新人在广州市旧体育馆举行第一个集体婚礼,由当时的广东省省长梁灵光证婚。举行仪式后,新人们分三批前往北京、南京、西安等地旅游,广州不少新人还时兴在结婚当天,大张旗鼓地开着婚礼车队到带有寓意吉祥,兆头好的道路如吉祥路、长寿路盘福路等处巡游,并将婚礼怕全过程拍摄制作成DVD留念,单身贵族也日益增多,城市青年在竞争压力下不断推迟婚期,网恋、闪恋、隐婚等各种婚姻形式也开始出现。
——《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
(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要指出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1949-1979年三个时间段影响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主要因素。
(4)材料四体现了婚俗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野蛮进入半开化,从半开化进入文明。现在的文明也正在不断发展进步中。欧洲目前的文明也是经过这些阶段演变而来的。现在的欧洲文明,仅仅是以现在人类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而已。
虽然现在称西洋各国为文明国家,这不过是在目前这个时代说的,如果认真加以分析,它们缺陷还非常多。……只是大体上看来,西洋各国有朝向文明方面发展的趋势,而决不可认为目前已经尽善尽美了。既然不能以西洋文明为满足,那么,我们就可以舍弃西洋文明而不效法它吗?如果这样,我们将要处于何等地位呢?既不能安于半开化,更不能退回野蛮的地位。要摆脱这两个落后地位就必须另寻出路。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有人说,世界各国彼此分立,各自形成独特的体制,人情风俗也互有差异,国体政治也各有不同,现在为追求本国的文明,而完全以欧洲为衡量利害得失的标准,岂不是不合理吗?应该适当地汲取外国文明,研究本国的人情风俗,根据本国的国体和政治制度,选择其合乎国情者,当取则取,当舍则舍,这样才能调和适宜。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
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来似乎容易,实际上此路不通。”
——摘编自(日本)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1875)
运用文明史观并结合所学评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5分)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一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型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被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文明区的差距。……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的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一一摘编自杨宁一主蝙《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之明等各层面的文明都逐步传入我国,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中西文明交流是不平等的,中国处在明显的弱势的一方、带有被动性。这次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转型。
——摘引自袁行霈等主蝙《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德、日的非和平方式崛起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毫无节制地挑战现存霸权和国际关系,以军事扩张来解决经济资源的短缺,以及在制度和文化因素中的扩张特征。德国和日本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固,在19世纪束20世纪初—度成为欧洲和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并对英国及其他老牌强国构成严重成胁。它们的迅速崛起必然遇到现存霸权国家和整个国际体系的压制,形成不可避免的生死对抗,最终导致其崛起进程的中断和失败。尽管二次大战以后,德、日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再崛起,但是始终不能成为完全的世界大国。这其中的教训,值得每个后起大国认真吸取。
——摘自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四在2012年ll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胡锑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越南自从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以华为师”,并坚持结合自身实际,悦意创新,20年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一一魏伟新,王利文《越南改革开放发展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发生怎样的重大政治变革?(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工业革命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中国 “文明转型”的主要特点和历程。(10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日本、德国崛起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二战后德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同原因有哪些?(7分)
(4)根据材料四,从现代化讲程的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4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一战中,奥斯曼土耳其站在德国一边,导致协约国一方对其宣战。1918.10. 土耳其战败投降,“他们既然来了,就得离开”,,凯末尔如是说“革命拉开序幕”。
材料二凯末尔在1923年的一次演说中表明“至今,我们军队所取得的胜利不能认为已使国家得到真正的拯救,还应为取得科学,经济的胜利而准备。”之后《经济公约》在伊兹密尔举行的经济大会通过。
材料三“凯末尔革命后的改革无疑是成功的,它强调‘世俗主义’,主张否定宗教教法、废除宗教法院。在经济方面,借鉴苏俄,以‘国家主义’为主导,在1933年-1942年,进行了两次五年计划。”
“改革在称谓方面也有体现,由原来体现封建等级的‘帕沙’,改为贝依(先生),贝扬(女士)……”
“允许女子除去面纱,男女同校,给予女子以选举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改革背景及内容。
(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改革的影响。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我军装备虽远不如敌,但与朝鲜人民军一起作战,英勇善战,吃苦耐劳,经验丰富。朝鲜虽为狭长半岛,海空进攻,但因是山地、树移,稻田多,矿洞也多,吓难发挥其现代装备之作用。……虽然敌人兵力不足,不高,攻击力不强,但因具有优势的装备和强大的火力,防御还是强的。同时朝鲜为狭长半岛。蛤我军的广泛机动而敌凭借其海空优势造成很大威胁,使我处于战略内线。在这种情况下,迅速结束朝鲜战争是不可能的。”
——邓华(志愿军)
“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我感到一种失望和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史阿瑟和李奇微两们将军一定有同感。”1953年7月27日,代表团与“联合国军”代表团在朝鲜中部校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美国陆军上将马克·克拉克后来回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志愿军取得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朝鲜热战对主要参战国家的主要影响。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2年,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表示:“今日望归政,望复辟,夫何可得?即得矣,满朝皆仇敌,百事腐败之矣,虽召吾党归周之,而亦识不能得其志也,先生惧破坏,弟子亦未始不惧,然以为终不可免。”“专制者,以能制之主体的利益为标准,调之野蛮专利;以所专制之客体利益为标准,谓之开明专制。”“夫开明专制,非不美之名词也,以发达人民为目的”“与立宪同一状况,是立宪之所由之阶段”“故开明专制者,实立宪之过渡也,立宪之预备也”“欲救中国必开明专制”。
材料二(一)若夫数百年卵累于专制政体之人民,即乏自治之习惯,又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其在此等之国,破坏权衡也最易,即破之后而欲人民以自力调和平复之,必不可得之。
(二)而承此大暴动之后以激烈三党争,四分五裂之人民而欲使保持社会势力之平衡必不可得之数也……于是社会阶级之争夺,遂相互迭起,而靡有穷。
(三)而社会棼乱疲弊之已极,非更有强大之主权,则终不能以奠实,故皇权思想之复活。
问题:
(1)根据材料一,谈谈梁启超对开明专制的认识。
(2)根据材料说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结合材料二,分析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