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秆子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二: 据统计,l860~l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l 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加了6倍,铁路增加了35倍多。
(1)如果材料一的叙述是真的,那么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改编】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到1905年结束,历经1300年。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o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三 由于考试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所以帝国实际上是由儒家学者根据儒家原则来进行治理。……实际上,文职人员的选拔视功绩而定,是中国帝国制度从秦始皇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过科举考试制度 还有另外一面,由于它是以只承认一家常说为基础,这就产生一种顽固的正统观念,并引起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傲慢,而这些东西正是若千世纪后当西方商人和炮船出现时中国陷入困境的一个原因。
……最初的考试完全是综合性的,着重强调儒家经典著作,但也包括其他科目,如法律、教学和政治时事等渐渐地,这些考试集中于文体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但是,随着生气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转而起了阻止中国人作出有效的调整和反应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终被彻底废除为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被废除的原因。
(3)尽管科举制在近代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但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与中賺会发展,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淸晰:280字左右)

【改编】【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亚洲,孙中山和甘地分别领导了本国的反帝斗争。
材料一 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中国现在受(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不但是不能保护本国工业,反要保护外国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的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
——孙中山《民生主义第四讲》
材料二 他(甘地)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永远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不愿向英国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要高明的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三 乔治•奥威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还做出了另一番的解释:“在每次危机中,甘地都会挺身而出,制止暴力一一从英国人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印度人根本无法采取任何有效的行动……在甘地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40多年里,警民总共将近8000人死亡。在英国人撤离的一年之内,印人自相残杀约达100万人。
——黄家杨《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作用有多大》
请冋答:
(1)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后来有什么新发展?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实现民生主义所要采取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材料三认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存在什么不足?
(3)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反帝斗争。我们评价这两种不同斗争方式的正确标准是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冋眸】北宋初期差役法存在严重弊端,百姓怨声载道,王安石以免役法代之。阅读下列树料:
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样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
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
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三 苏徹认为,差役法“衙前之害,自熙宁以前,破敗人家,甚如兵火,天下同苦之久矣”。但是“近岁所以民日贫困,天下共苦免役法者,乃是庄农之家,岁出役钱不易”,而坊郭人户“所出役钱太重,未为经久之法“差役之利,利在上等、下等人户,而雇役之利,利在中等。既利害相半,则兼行差雇为利实多。”“今既行差役法,仍许所差之人不愿身充,亦得雇幕,盖所以从民之便也。”
——方宝璋《再论宋代免役法的利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初差役制度存在的问题。
(2)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对差役法做出的调整。这一调整的目的何在?
(3)据材料三,概括苏辙对差役法与免役法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的规模看,15世纪(明中叶)到1820年,中国是世界经济发达的国家。1750年,中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32﹪,而全欧仅占23﹪;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仍占世界总量的32.4﹪,居世界第一位。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金融学专家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一个命题:“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他指出,当前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育中认为:“西方的兴起靠的是掠夺,然后才有金融的发达,科技进步,才有今天的现代化,即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然而陈志武坚决予以否定并论证两点:一是在16世纪西班牙从美洲掠夺金银之前,西欧商业银行的发达程度已非常高,足以解决跨国贸易支付问题。二是如果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掠夺,为什么成吉思汗的蒙古掠夺没有留下任何东西?为什么最早征服美洲大陆并从拉美掠夺了大量金银的西班牙从17世纪就开始没落?为什么藏在地下的石油资源没有让当今的中东国家成为世界强国?如果掠夺在先,发展在后的观点成立的话,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方面的发展,也没有认识到古希腊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这些发展给西欧以超前的制度和崛起的实力。——《历史教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经济总量长期居世界第一位的中国没有成长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并概括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
(2)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哪些方案并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
(3)评述材料五中关于掠夺与西方崛起关系的观点。
(要求:在材料中的任选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原创】(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瓜。
材料一按1982年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共24个,其中滨海城市有杭州、泉州、广州三城,占1 /8比例.其后至2009年增补历史文化名城共有110座,滨海城市有上述三市,另有上海、天津、宁波、福州、津州、潮州、临海(台州)、青岛、雷州等共计12座,所占比例不足11 /100.作为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西安、洛阳、北京、成都等名都名城,以及主要都城间的交通路线,均位于内地。
——徐勇《中国海岸城市带形成与新世纪地缘政治研究》
材料二 1842年8月”日在下关江面的英军皋华丽号军舰之中,清廷被迫签仃中英《江宁条约》(《南京条约》),向英国赔款,-111让香港,开放“大清沿海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858年《中英条约》、《中法条约》又规定增开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等沿海口岸,以及长江的汉口等城镇为通商口岸.晚清中国终于被迫结束锁国状态,按不平等条约方式揭开了开国序幕,从而出现了海岸线上的首批口岸城市。
——徐勇《中国海岸城市带形成与新世纪地缘政治研究》
材料三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创办经济特区,第二步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第三步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第四步是开放沿江及内陆和沿边城市。
——根据百度百科“对外开放”整理
材料四 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消除了大陆海岸线与海岸城市的主权分割的政治障碍,标志着以环渤海城市群,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支撑的海岸城市带正式形成,从而拉开了传统中国全面跨入海洋时代的序幕。
——徐勇《中国海岸城市带形成与新世纪地缘政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9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近代海岸城市兴起的影响。(9分)
(3)材料三、材料四所述有何意义?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城市发展的演变轨迹。(10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