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AB是圆O的一条直径,OC为圆的半径,∠AOC=90°, 圆O所在平面有一匀强电场。相同的带正电的粒子以相同的初动能Eko在该平面内沿不同方向从A点出发,能够经过圆周上其他一些点,其中经过B点的粒子的动能为1.5Eko,经过C点的粒子的动能为2Eko。不计粒子所受重力及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经过C点的粒子的动能一定比经过圆周上其他点的粒子的动能大 |
B.C点的电势一定比B点高 |
C.如负电荷从B运动到C电势能一定增加 |
D.改变粒子在A点的速度方向,总能使圆周上任何位置都有粒子达到 |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在奥斯特实验中,将直导线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指针靠近直导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把小磁针放在导线的延长线上,通电后,小磁针会转动 |
B.把小磁针平行地放在导线的下方,在导线与小磁针之间放置一块铝板,通电后,小磁针不会转动 |
C.把小磁针平行地放在导线的下方,给导线通以恒定电流,然后逐渐增大导线与小磁针之间的距离,小磁针转动的角度(与通电前相比)会逐渐减小 |
D.把黄铜针(用黄铜制成的指针)平行地放在导线的下方,通电后,黄铜针会转动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内部具有复杂的结构 |
B.极限频率越大的金属材料逸出功越大 |
C.轻核聚变反应方程有∶![]() |
D.氢原子从n=3能级跃迁到n=1能级和从n=2能级跃迁到n=1能级,前者跃迁辐射出的光子波长比后者的长 |
E.氦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其中两个质子之间三种作用力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核力、库仑力、万有引力
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下端固定在粗糙的斜面底端的档板上,弹簧上端处于自由状态,斜面倾角为θ。一质量为m的物块(可视为质点)从离弹簧上端距离为l1处由静止释放,物块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为µ,物块在整个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v, 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物体离释放点的距离为l2(重力加速度为g)。则( )
A.从物块释放到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µmg l2cosθ |
B.从物块释放到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增加量与系统产生的内能之和 |
C.物块的速度最大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 |
D.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
如图甲所示,abcd是位于竖直平面内的正方形闭合金属线框,金属线框的质量为m,电阻为R。在金属线框的下方有一匀强磁场区域,MN和PQ是匀强磁场区域的水平边界,并与线框的bc边平行,磁场方向垂直于线框平面向里。现使金属线框从MN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下落,如图乙是金属线框由静止下落到刚完全穿过匀强磁场区域过程的v-t图象,图中字母均为已知量。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线框刚进入磁场时感应电流方向沿adcba方向 |
B.金属线框的边长为v1(t2-t1) |
C.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 |
D.金属线框在0~t4的时间内所产生的热量为![]() |
如图所示,固定于竖直面内的粗糙斜杆,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质量为m的小球套在杆上,在拉力F的作用下,小球沿杆由底端匀速运动至顶端。已知小球与斜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则关于拉力F的大小及其做功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α=30°时,拉力F最小 |
B.当α=60°时,拉力F做功最少 |
C.当α=60°时,拉力F最小 |
D.当α=90°时,拉力F做功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