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重大变化。下列赋役制度适应了这一变化的是
A. | 相地而衰征 | B. | 租庸调制 |
C. | 方田均税法 | D. | 一条鞭法 |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
宋明儒学思想家对如何约束个人行为,有不同回答。一个主张“主人在外面”,一个主张“主人在里头”。下列反映了“主人在里头”的主张是()
A.“存天理,灭人欲。” |
B.“制天命而用之。” |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
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