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帅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其他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族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页。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学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1)材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
(2)如何理解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
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为现代科学与现代哲学铺设了道路。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肯定知识有赖于具体的认知者。在一个人看来是真的,对他来说就是真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现意见。所以普罗塔哥拉这样教诲人,在知识方面,人以自己为准则。智者利用各种逻辑谬误和诡辩,这使研究正确的思维规律成为必要,从而加速了逻辑的诞生。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一个好争之徒在争论的时候并不在意问题的正确与否,而只是急于说服他的听众。此刻我和这种人唯一的不同仅仅是——他想使他的听众相信他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而我想说服的是我自己。……我请你们思考的是真理而不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死前与朋友的谈话)
材料三自希腊之后西方世界一直都存在理智和精神之间的冲突,但是我们也不可能把我们自己全部交给其中一个,而将另一个从我们的意识中完全除去。每一代人都尽力将精神的真理和理智的真理协调起来,并借此使内心世界的图画适合于这变动不居的外在世界的画框……希腊人没有将外在世界抽象、淡化而专顾内心世界的呼声;他们也从来没有拒绝精神而偏爱其物化的形体。对他们来说,图画和画框是契合的……
——[美]伊迪斯·汉密尔顿《希腊精神》
(1)概括材料一、二中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简述这些哲学贡献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获得有什么共同看法?对此,在亚里士多德的探索中有什么继承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希腊人实现“图画和画框”的契合的涵义是什么?简述14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西方为实现这样的“契合”而进行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9—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
1869—1894 |
1894—1908 |
1908—1920 |
1920—1936 |
|
国内生产商品 |
0.97 |
3.51 |
11.37 |
3.81 |
进口洋货净值 |
3.59 |
6.53 |
5.65 |
1.72 |
合计 |
1.25 |
4.02 |
10.46 |
3.60 |
注释:市场商品量包括国内生产(含在华外商工厂生产)商品、进口商品。
——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
材料二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上表所反映的近代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变化的轨迹,举例说明导致1920-1936年中国市场商品量年均增长率异常的国际因素。
(2)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外交角度说明我国“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除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之外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方面的吸引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的建立基于游牧文明征服农耕文明这样一个民族融合模式。汉族人对于满洲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诸如圈地运动、剃发易服等,都表示强烈不合作和反抗。……清王朝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软实力结束基于民族冲突的动荡时局,那么经济发展、国力强大、民众富足、文化繁荣就无从谈起,其统治也很可能如元朝经过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分崩离析。
——《论康熙治国与清初文化软实力》 摘自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材料二拿破仑执政后, 颁布了宪法, 稳定了政局。拿破仑与教皇达成协议, 1802年正式实施《政教协议》, 恢复宗教信仰自由, 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宗教矛盾, 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1804年制定《拿破仑法典》, 从法律上巩固了大革命的所有制关系, 确保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摘编自赵立冲《伟人与历史—论拿破仑的两重性》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凭借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行文化外交。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应对文化全球化,就是要提倡文化多样性。”
(1)分析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皇帝构建“文化软实力”的特点,并举出具体措施。
(2)依据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在构建法国“软实力”方面的建树及其作用。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全球化加速的原因。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商周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服务于国家的管理,唐代通过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促进了商业性大都市的日益繁荣,如扬州、益州;宋朝鼓励贸易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国际性商业大都市的发展,如广州、漳州、泉州……然而到1600年左右,从漳州的码头和货栈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城市的活力开始消散。
——摘编自《全球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曼彻斯特人充满活力,富有进取精神。曼彻斯特主要受惠于它的商业和制造业的地位。最近,它已经在英国的任何其他城镇,乃至世界“鹤立鸡群”了。它的工业产品几乎输入到地球上可居住的任何一个国家。……在1832年的改革法案中,在国会中拥有代表席位,并且中产阶层的男子获得了选举权。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访问曼彻斯特,并且授予其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
——摘编自《企业行名录》序言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8%,平均年增长率为0.15%,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
——摘编自《新中国城市化建设初探》
材料四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先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些地区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
——郭楚《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功能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前后中国城市活力“开始消散”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曼彻斯特能够荣获 “皇家宪章”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30年内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当代中国对发展城市群也在进行实践与探索,试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说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合作中谋发展日渐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的西欧呈现着一个利益多元化与各利益主体需要进行多重整合的局面,……而美国……鼓励西欧不但在经济上联合,而且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也加强合作与联合。这就使得走欧洲联合之路的决策在客观上顺应了美国和法国各自的战略需要,尽管它们的战略出发点完全不同。
——谢伟良《世界的分裂:冷战的兴起》
材料二 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三天后,戴高乐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法国承认中国只不过如实的承认世界”,他相信目前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材料三只有同欧洲既合作又竞争,才能在全球化中搞活日本的外交……通过同欧盟合作,给世界造成日本可以信赖的印象,这在外交上有利。……通过统计可以知道,在联合国的投票中,日本同欧洲一致的时候比同美国一致的时候多。
——2002年日本《外交论坛》月刊7月号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与法国战略出发点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戴高乐总统的预言是否成为现实?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对欧洲 “既合作又竞争”的原因及目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