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机器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观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绎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纬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得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他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得原因做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刊《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 材料二主张用什么犯非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
|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33--1603)曾经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这段话主要是针对
| A.法国 | B.西班牙 | C.荷兰 | D.意大利 |
明治维新在近代日本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试述它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特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摘选整理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不应实行英国式的议会制。因为人民在选举议员时可自由投票,是主人;而在选出议员后,就又变成了奴隶。所以,应该实行直接民主制,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共同决策和立法,不须选举议员或代表。 ------摘选整理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2)材料二所表达的内容是切实可行的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商鞅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賞,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
的主要内容。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 材
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