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五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再省,则督、托、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据《张文襄公全集》
(1)现代企业在建厂选址时同样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权衡这些因素时应当坚持哪些方法论原则。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2)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在欧洲大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资本主之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更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其影响波及整个欧洲。在经历多次反复之后,英国逐步形成稳定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法国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有人认为,“既然都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两国的政体没有什么不同。”请你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12分)

2010年10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该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社会保险法自2007年12月第一次审议,到今天刚刚通过,差不多审议了3年的时间,共审议了4次。一般的法律案审议3次,这部法律案审议了三年四次,可以看出社会对这部法的关注,而且也可以看出来,这部法涉及的问题非常重大,涉及的制度特别复杂。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有一些亮点,有一些制度上的突破。第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我国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保体系,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第一次审议的时候,应该说法律草案规定的覆盖面还是有限的,这三年的过程也是社会保险制度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公民、企业和政府社会保险意识提高和增强的过程。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三年四次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有一些亮点,有一些制度上的突破”是如何体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8分)

邓小平同志是深受我国人民爱戴的伟大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家。他无比伟大而光荣的人生给我们青年许多启迪。
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十分注重从小做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只要有这种精神作为支撑,我们的工作就一定会一往无前,取得可喜的成就。
邓小平以超人的毅力和韧性,经受住三起三落的严峻考验,真正做到了百折不挠。
邓小平强调尊重群众的创造力、集体的智慧,认为凭借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想出来的新东西,是绝对错误的,是要付出代价的。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结合以上材料,回答青年学生在人生追求的道路上,应向革命前辈邓小平学习些什么。(8分)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推进文化创新。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要回答推进文化创新有何意义和作用?(3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2分)

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悄然兴起的“国学热”可谓“文化寻根”现象的折射,这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密切相关。就现实层面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借助电视、网络等现代手段,国学也穿上了“现代时装”,并通过通俗化的解读,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上有了更高的效率。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国学,推动国学发展,就是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接,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2)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