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把“更公平”三个字写进党代会报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执政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居民收入增长的步伐仍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01年至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为9.7%。另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乃至不同人群之间,仍然横亘着一道道“鸿沟”。
根据材料,并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
⑴ 材料一中“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这里所说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具体指的是什么问题?
⑵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一谈城乡、地区、行业及至不同人群如何才能跃过这一道道“鸿沟”
材料三:近几年来,中国的许多商品,包括很多知名的品牌,因为质量的问题纷纷下马,给国家、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使广大消费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影响。2012年11月19日,号称“天下第一酒”的酒鬼酒被媒体曝出塑化剂含量超标高达260%,可能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酒鬼酒因媒体报道当日临时停牌。酒鬼酒前日晚间发公告继续为自己“漂白”,称“国内外均未制定酒类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限量标准”,因此自身产品不存在超标问题,而且自辩清白依据的规则还是老旧的1981年的标准。因此媒体纷纷解读称其“道歉而不认错”。
⑶假如你是个企业经营者,请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一谈你该如何经营自
己的企业。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劳动者求职 个人品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是新形势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党十分重视“十八大”报告的起草,中共中央组织了46家单位就15项重点课题进行调研,先后派出101个调研组,足迹遍及29个省区市,召开座谈会1 073场,深入1 433个单位实地调研,形成57份调研成果,这些调研成果为报告起草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报告稿形成后,胡锦涛同志又亲自主持召开了7次座谈会,直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报告稿又作出了许多重要修改。2012年11月4日,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十八大”报告稿,决定正式提交党的“十八大”审议。
(1) “十八大”报告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6分)
(2) 在“十八大”报告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党是如何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导工作的。(6分)

材料一 2002~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实际增速比较

注: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
材料二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推进分配领域的各项改革,提高劳动工资最低标准,提高退休工资,三次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年来,我国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社会建设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1) 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1年8月中旬,根据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门的要求和部署,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百姓生活,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报道。从目前看,“走转改”已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一是鲜明地回应了时代关切。面对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带来信息爆炸的挑战,“走转改”能够最大限度帮助我们了解到社会上各种矛盾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我们找到化解和消除这些矛盾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发现和厘清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是有力地坚持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一段时间以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集中发表了大量的来自基层、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的主角多是普通百姓。
三是培养了一支年轻有为的青年编辑记者队伍。参加“走转改”的编辑记者们大多数是“80后”“90后”,他们在艰苦、艰难和艰险的实地采访中,一方面磨练了作风,积累了报道经验,提升了新闻素养;另一方面,乡村的贫穷落后,民间的疾苦赢弱,又带给他们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净化。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走转改”活动对创新新闻报道的意义。
(2)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求真务实作风对青年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面积一度达到143万平方公里,雾霾天气甚至波及周边国家。这些地区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这次雾霾天气直接原因是该时间段冷空气较弱和持续干旱,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严重。一方面,85%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来自火电厂以及非金属矿物生产、炼钢、化工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另一方面,北方居民冬天燃煤供暖排放二氧化硫,物流业快速增长、私家车快速增长等导致机动车尾气排放剧增,我国内地汽油质量标准低,硫含量比欧洲高15倍,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危害。
材料二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考量着党和政府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智慧。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提出政府防治雾霾灾害可采取的措施。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谈谈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应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0分)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继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某植高三(I)班同学广泛搜集资料围绕“文化兴皖,建醴安徽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文化兴皖】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朝阳产业,以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大容量的就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特征而受到重视。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棵“摇钱树”。因为文化产业不仅是“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最富于创新的力量,是资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低、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低碳产业,是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而且是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逢径。发展文化产业,安徽理应当仁不让。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是怎样成为安徽“摇钱树”的?
【文化育人】安徽的简称是“皖”,这个汉字的寓意是“美好”。自古以来,安徽就以美好的山水闻名于世。在21世纪的今天,生长在安徽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有着和山水一样美好的心灵。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好人榜”活动开展4年以来,安徽省共有488人入选,占全国上榜总人数的近八分之一,位列各省区市榜首。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安徽4人入选,人数也位居全国之首。“榜样的典型效应能转化为群体效应,进而扩散为社会效应。道德模范能够感动和激励广大群众,引领公众向善、从善。”安徽,因为不断涌现的好人而变得更加美好。
(2)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说明安徽将如何不断涌现更多的好人?
【文化建设】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安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资源丰富。但推动安徽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还存在着传统文化保守有余创新不足,内容不新、形式单一、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安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该如何推动安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