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下面的文言文,完成�p
2.��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
3.��,徙家魏州之昌乐。幼 孤�
4.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
5.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 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 用赠?
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 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

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①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 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 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

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 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②。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 之。或时移疾,佗③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

【注】①帑廥:官家储藏钱币和粮食的府库。②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③佗:他。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明经                第:考取

子无为              嫌:疑忌

其守约束            俾:使

时以执法平恕戴胄    方:仿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吾所不及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因极推引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逸则富以康舟遥遥以轻飏

保邦于未危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下列各句编成四组,全都能体现张文瓘有政治才能的一项是

①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      ②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

③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    ④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

⑤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⑥帝必问:"与文瓘议未?"

①⑤⑥

①③⑤

②⑤⑥

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材合理,主要叙述了张文瓘与高宗、李勣之间发生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张文瓘为官的形象特点。

B.文章描写李勣赠物这一情节,巧妙刻画了张文瓘及同僚的性格特点,体现了作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独具匠心。

C.针对高宗造宫室、征四夷的做法,张文瓘在其谏言中,运用举例论证等方法,采用骈散结合的语言,成功说服了高宗。

D.文章描写了囚犯们因张文瓘贬谪移职而难过流泪的细节,从一个侧面表明张文瓘执法公允、深得人心。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

(2)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3)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李密《陈情表》)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穀,字秀实,邠州新平人。本姓唐,避晋祖讳改焉。十余岁,能属文,起家校书郎、单州军事判官。
穀性急率,尝与兖帅安审信集会,杯酒相失,为审信所奏。时方姑息武臣,穀责授太常少卿。尝上言:“顷莅西台,每见台司详断刑狱,少有即时决者。至于闾阎夫妇小有争讼,淹滞积时,坊市死亡丧葬,必台司判状,奴婢病亡,亦须检验。吏因缘为奸,而邀求不已,经旬不获埋瘗。望申条约以革其弊。”从之。俄拜中书舍人。尝请教习乐工,及禁民伐桑枣为薪,并从其请。开运三年,赐金紫。
契丹主北归,胁穀令从行。穀逃匿僧舍中,衣布褐,阳为行者状。军士意其诈,持刃陵胁者日数四。穀颇工历数,谓同辈曰:“西南五星连珠,汉地当有王者出。契丹主必不得归国。”及耶律德光死,有孛光芒指北,穀曰:“自此契丹自相鱼肉,永不乱华矣。”遂归汉,为给事中。
世宗尝谓宰相曰:“朕观历代君臣治平之道,诚为不易。又念唐、晋失德之后,乱臣黠将,僣窃者多。今中原甫定,吴、蜀、幽、并尚未平附,声教未能远被,宜令近臣各为论策,宣导经济之略。”乃命承旨徐台符以下二十余人,各撰《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平边策》以进。其策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惟穀与窦仪、杨昭俭、王朴以封疆密迩江、淮,当用师取之。世宗自高平,常训兵讲武,思混一天下。及览其策,忻然听纳,由是平南之意益坚矣。
显德三年,迁兵部侍郎,加承旨。世宗留心稼穑,命工刻木为耕夫、织妇、蚕女之状,置于禁中,思广劝课之道,穀为赞辞以进。显德六年,加吏部侍郎。
初,太祖将受禅,未有禅文,榖在旁,出诸怀中而进之曰:“已成矣。”太祖甚薄之。尝自曰:“吾头骨法相非常,当戴貂蝉冠尔。”盖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选自《宋史•陶榖传》
【注】①孛:彗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穀责授太常少卿坐:因……获罪
B.必台司判状俟:等待
C.其策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率:大都
D.世宗自高平克:克制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陶穀敢于谏言的一组是( )
①望申条约以革其弊②尝请教习乐工,及禁民伐桑枣为薪③其策率以修文德、来远人为意④
当用师取之⑤自此契丹自相鱼肉,永不乱华矣⑥盖有意大用也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榖性格急躁坦率,曾经与兖帅安审信聚集在一起,杯酒间失言,被审信上奏给了皇帝。
B.陶榖精于历数,他看到西南五星连珠,看到彗星光芒直指北面时,就预言契丹会有事情发生,结果
两次预言都很准确。
C.世宗经常训练军队,讲习武道,想着统一天下。当看到陶榖等提出的应当用军队来攻取的策略时,
世宗欣然听从了他的意见。
D.当初,太祖将要受禅时却没有受禅的文章,在旁边的陶榖等就从怀中拿出了一篇文章,说自己已经

写成了,太祖十分看不起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契丹主北归,胁穀令从行。穀逃匿僧舍中,衣布褐,阳为行者状。
(2)今中原甫定,吴、蜀、幽、并尚未平附,声教未能远被,宜令近臣各为论策,宣导经济之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袓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寖衰。此辟儒之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法家者流,盖出於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生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喜欢攻击别人隐私的人)为之,则苟钩釽析乱(屈曲破碎、支离错杂)而己。
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弃其信。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诸家者,不犹愈于野乎? 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诸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观万方之略矣。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节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辟儒之祸患
B.而欲以治达到
C.天下同归而殊,一致而百虑途径
D.各推所长,穷究虑知道、明白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此所长也
②臣从计,大王亦幸赦臣。
B.①及拘者为之,则牵禁忌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
C.①古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②今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若能修六艺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乐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诸子百家中,儒家能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明教化,在各派道术中最为崇高。
B.法家的长处在于奖赏有信用,处罚必施行,而舍去仁爱,专用刑法,则是刻薄之人对他的扭曲。
C.孔子认为,使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独当一面、应对进退的能力,接受任命就不能推辞。
D.圣明的君主如果能修明六经的学说,对诸子百家学说取长补短,就可以通达治国之术了。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
(2)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3)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斧斤时入山林②申之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④斯天下民至焉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之以桑
B.弃甲曳而走
C.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D.假舟辑者,非能

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
①养生丧死无憾 ②不违农时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发展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D.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日喻说
(北宋)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③,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选自《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
注:①眇(miǎo):瞎眼,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②籥(yuè):古代一种竹制管乐器。
③没(mò)人:能潜水的人。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而得其形扪 :抚摸
B.士知求道而不学务:致力、从事
C.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也欤致:自然获得、得到
D.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达:通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扣盘得其声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D.士杂学而不志道而智勇多困所溺

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下列句子中省略成份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日(眇者)揣籥,以为日也。
B.或莫之见(之)而意之。
C.昔者(朝廷)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D.(吴彦律)方求举于礼部,(苏子)作《日喻》以告之。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先讲了一个“盲人问日”的故事,指出“盲人识日”的问题在于只是依据间接的、片面的经验来认识事物,因此得出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错误结论。
B.第二段由上文的故事引申“识日”和“见道”,指出不能达于道的错误在于“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没有认识到“道”的本质,没有从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只是主观臆断。
C.第三段讲“求道”的正确方法。引用孙武、子夏的话都是说明了掌握主动的必要性。第四段抓住一个“学”字深入一层说理,又用南北之人学“没”作比,突出长期实践的重要,并进一步指出了单凭求教而不下苦功的危害。
D.结尾正面鼓励吴彦律,说明作文目的,但意在言外。作《日喻》的目的在于希望吴彦律注意两点:一是求学必须要有目的,这目的是“求道”;二是要下苦功夫求道。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阐述了做学问应有的态度,开头用双目失明的眇者为喻,指出当今不务学问者正如眇者求日一般,自己不曾痛下苦功钻研学问之道,却依赖他人片面的见解,并就此满足,这是极其错误的。
B.文章第4段,作者以“没人”一事设喻,强调做学问,要“致道”,没有捷径,不能速成。唯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是唯一的法则。
C.作者写此文的目的,除了赞赏鼓励吴彦律有志于学外,更主要的是在揭露、批判社会上的士人如同眇者得日、南方之人学游泳一样,对学习马马虎虎,急功近利,“不学而务求道”的不良学风。
D.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语言流畅亲切,没有板起面孔一味说教的味道。但是在轻松、风趣的后面,我们又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郑重与严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候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日:“翳桑之饿人也。”间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竞乃免。”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
B.公患之,使锄麑贼之贼:偷窃。
C.宣子田于首山田:通“畋”,打猎。
D.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书法:记载的原则。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与为公介与:参与
B.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趋:奔向
C.提弥明死之死:为……死
D.书法不隐隐:隐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谏不入,则莫之继也赂秦力亏
B.夫如是,能补过者鲜矣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C.宦三年矣,未知母存否欲勿予,即患秦兵
D.我之谓矣惜用武而不终也

下列句子中,全都体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的一组是
①吾知所过矣,将改之②犹不改,赵盾骤谏
③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⑤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⑥赵盾未出境而反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记述晋灵公实行暴政的史实,他非但不接受赵盾、士季的讽谏,竟然多次实施计划欲除掉向他进谏的人。如此多行不义,最终招致被臣下弑杀的下场。
B.赵盾忠君爱国,恪尽职守,深受人们敬重,在生死关头,锄麑、提弥明和灵辄都挺身而出保护他,为此锄麑、提弥明自杀,灵辄出逃。
C.本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紧张曲折,悬念迭出,环环相接,此起彼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动人心魄,具有强烈的故事性和戏剧性。
D.本文通过晋灵公、赵盾和灵辄等鲜活的典型人物,从正反两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季等人对晋灵公不行君道感到忧虑,决定进谏。士季进谏时,引用经典,希望晋灵公能改过向善,以对国家有利。
B.提弥明发现晋灵公的阴谋后,以遵守君臣之礼为由让赵盾离开。晋灵公唤出猛犬去咬赵盾,企图置赵盾于死地。
C.赵盾在首山打猎时救济了灵辄。后来,在晋灵公谋害赵盾时,灵辄知恩图报,倒戟抵抗晋灵公的士兵,使赵盾得以脱险。
D.孔子欣赏董狐,肯定他是一个良史;又认为赵盾不应该蒙受弑君的恶名,同时对他的遭遇寄予同情。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