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光照射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 | B.乙烯通入溴水中 |
C.镍作催化剂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 | D.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 |
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向沸腾的NaOH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制备Fe(OH)3胶体 |
B.加热除去碳酸氢钠中少量氯化铵 |
C.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切下绿豆大小的钠,小心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观察过氧化钠的颜色 |
D.用排四氯化碳法收集氨气、氯化氢 |
X、Y、Z三种物质中含同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如图所示转化: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若Y为氧化铝,则Y 生成X的条件是“通电” |
B.若X为硫单质,则Y 可能为硫化氢 |
C.若Z为硝酸,则X可能为一氧化氮 |
D.若Z为硝酸铁,则Y一定为铁单质 |
下列各组数据中,前者刚好是后者两倍的是
A.2mol/L Ba(OH)2溶液中Ba2+的物质的量和OH-的物质的量 |
B.200 mL 1 mol/L氯化钙溶液中c(Cl-)和100 mL 2 mol/L氯化钾溶液中c(Cl-) |
C.20%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和10%NaOH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 |
D.64 g二氧化硫中氧原子数和标准状况下22.4 L一氧化碳中氧原子数 |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淡水供应危机”,向海水中加入净水剂明矾可以使海水淡化 |
B.蒙古牧民喜欢用银器盛放鲜牛奶有其科学道理:用银器盛放鲜牛奶,溶入的极微量的银离子,可杀死牛奶中的细菌,防止牛奶变质。 |
C.“乙醇汽油”因油价上涨而被广泛使用.它是指在汽油里加入适量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
D.某雨水样品采集后放置一段时间,pH值由4.68变为4.28,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较多的CO2。 |
把7.4g Na2CO3·10H2O和NaHCO3组成的混合物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其中c(Na+)=0.6 mol·L-1。若把等质量的混合物加热到恒重时,残留物的质量是
A.3.18 g | B.2.21 g | C.5.28 g | D.4.22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