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 | B.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
C.他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 D.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宋儒于科举制度下发挥以学术领导政治之新精神。尊师相,抑君权,虽亦有流弊,要不失为历史之正趋。明太祖、张居正则皆此潮流下反动也。”钱穆意在强调
A.科举制度具有积极的作用 | B.宋朝理学洋溢着革新精神 |
C.废除宰相与历史趋势相悖 | D.宰相制度能有效抑制君权 |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 |
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 |
C.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 |
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较为突出 |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稍有变动而已”。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
A.秦朝分封制、宋朝宗法制 |
B.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唐朝三省六部制 |
C.秦汉郡县制、宋朝行省制 |
D.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 |
《汉书·严助传》记载,汉武帝得严助、朱买臣等“并在左右”“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义理之文,大臣数诎”。由此看来,汉武帝时( )
A.增设外朝牵制中朝的权力 |
B.中央机构较之秦代有所调整 |
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 |
D.大臣廷议呈现出常态化趋势 |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