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
| C.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 |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
|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
|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
|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
|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
|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
| D.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
宋朝时一次宫廷画院考试,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题。应试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船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而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
| A.山水景物 | B.真实情景 |
| C.情趣意境 | D.人物形象 |
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 )
| A.“独尊儒术” | B.“大一统” |
| C.“天人感应” | D.“君权神授” |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造纸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促成了秦朝文学和思想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 A.② | B.③ | C.②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