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
爱因斯坦说“牛顿才第一个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用公式清楚表达的基础,从这基础出发,他用数学的思维,逻辑地、定量地演绎出范围很广的现象并且同经验相符合”。可见西方近代科学的特点之一是
A.重视经验积累 | B.重视定量分析 | C.重视科学实验 | D.直接服务生活 |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后汉书·蔡伦传》)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
B.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
C.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
D.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 |
“梨园”的引义在唐中叶就有记载,最早可见于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写就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在这里。杜甫将“梨园”作为哪项艺术的代名词
A.昆曲 | B.乐舞 | C.元杂剧 | D.京剧 |
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这里鲁迅告诉我们汉字
A.由史官或巫创造 | B.是口传的文字 |
C.由仓颉创造 | D.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 |
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
D.明代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