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待1792年英国外交使团访问一事上,乾隆皇帝批转主事大臣:“朕于外夷入觐,如果诚心恭顺,必加恩待,用示怀柔。如稍涉骄矜,则是伊无福承受恩典,亦即减其接待之礼,以示体制。”这说明( )
A.“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 | B.中英两国关系有了一定改善 |
C.清朝外交礼节呈近代化趋势 | D.中国传统的朝贡体制开始动摇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
东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 | B.科举制 | C.编户制 | D.察举制 |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不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 D.变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建立 | D.科举考试的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