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二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 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 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材料三 近几年来,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都强调“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
目前,全国政协已成立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办公室。国务院台办则表示,支持两岸各界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
5月1日,来自内地多个省市、香港、台湾及澳门的600余名青年学生代表聚首香江,参加“梦想启航行动——两岸四地青年学生梦想交流营”活动。以此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学习、传承孙中山先生追求梦想的精神。             
——摘自《辛亥革命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根本原因。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何重大创新或举措?
(2)材料二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
(3)你认为当前海峡两岸政府和人民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山精神。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评价孙中山 一国两制理论的创新意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
自然经济
战国后期
各国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
新中国成立
外国
资本主义经济
戊戌变法
民族
资本主义经济
八国联军侵华
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
《共产党宣言》
发表


以“××××的发展”为主题,从上述表格中选出三个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历史事件,以这四个事件为材料,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主题明确;事件选择完整、准确;材料运用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的流动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着威胁的情况下南迁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江西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而更少政治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从这一意义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生的作用。
——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商品经济》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移民的阶段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繁盛篇:千年骆驼铃吟唱中国传奇
驼队行走在丝绸之路上,驮载的不仅仅是财富,更多的是文化。中西方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为彼此注入新鲜血液,西方的宗教、戏剧、胡乐、胡舞、胡器、胡食等进入中国,中原文化在西域广泛流行……在陆上丝绸之路蓬勃发展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稳步前行……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
材料二衰落篇:汽笛轰鸣淹没了摇曳驼铃
法籍伊朗裔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认为: “在促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的主要因素中,应提到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这种工业以代用品取代了来自中国的传统产品。 ”因此,缺少了商品的流动,作为商道的丝绸之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与此同时,西方的欧洲文明不断扩大自己在中亚的影响,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
材料三崛起篇:世界繁荣的呼唤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日、俄等国都先后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构想……不同版本的“丝绸之路”背后的潜台词是视中亚为联通欧亚的物流、资源、经济乃至政治枢纽,力争在“枢纽之争”中占据上风……(“一带一路”)描绘出一幅……东西贯穿欧亚大陆,南北与中巴经济走廊、中印孟缅经济走廊相连接的新蓝图……与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上合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亚太经合组织、东盟、海合组织和欧盟等合作协调发展,可谓讲求实际、高度灵活、富有弹性。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传输的文化对推动欧洲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何意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推动丝绸之路崛起的因素有哪些?(6 分)“一带一路”的发展将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4 分)

(18分)201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 l20年祭,201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两次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也令人不断追思以受到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9 年曾被派往中国大陆从事谍报侦查的小川又次,于明治二十年(1887)向当局提交的《征讨清国策案》总结道:(清朝)“近来虽然虚张声势,频繁谋求扩张军备。但尚未达到杜绝百弊之源、布设铁路、采用义务兵役之日,决不能称作真正之强国。”“清国岁入总计一亿二千五百万圆有余。……拥有本邦十倍面积、人口之大国,其岁入不足本邦一倍,其财政困难可想而知。”“清国若为纯然之共和政治,即便缺乏忠君精神,但有富于爱国精神之义勇,在一朝有事之际,人心亦可以奋然于此”,可惜的是,“今日清国之人民,……乃无智愚昧之人民”, “不知爱国为何物”
——腾讯网“短史记”《甲午前日军如何评估清朝战力》
清廷在洋务运动时期共建立了4支舰队,北洋舰队、南洋舰队、福建船政舰队、广东舰队,分别归属直隶总督、两江总督、船政大臣、两广总督节制。这与现代海军集中建设、使用的要求格格不入。而日本在1872年成立海军省后,海军发展就有了统一的指导机关。
——摘自德阳晚报《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
材料二今年是甲午年。l20 年前的甲午,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2014年习近平会谈话
材料三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表示,中日关系近几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进入新的转折期,这个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中日在双边关系的原点上出现了分歧。中方认为,l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目标就是中日两国要正视历史,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但从 2006年起,日本方面却认为互惠是目的,友好是实现互惠的手段;其次,中日对战略互惠的理解上存在差异。2008 年中日双方确立了战略互惠关系,中方重视战略互信和互惠并重,日本更重视互惠,更趋利;第三,这一轮中日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是历史问题加岛屿争端,是一个叠加共振的局面。安全和军事防务问题也成了影响两国关系的新热点。李薇认为,日本不一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但是不能正视历史的民族是不会让人放心、被人接纳的。
——中国青年报《日不一定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中日不会再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材料二中习近平所说的甲午战争“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的含义是什么?习近平发表该谈话的意图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7分)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治、经济利益在国际上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直到1860年,英法两国才签订了《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随后,英国又和其他国家签署了降低关税的商贸条约。《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的签订,而这距离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问世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
——张志敏《自由贸易主义的真相》
(1)材料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该政策对当时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缔约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业的关系方面,应以……扩大世界资张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切望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导致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对上述目的做出贡献。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依据材料概括《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战后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财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
——魏成元《市场规则论》
(3)结合英美的贸易政策,谈谈对材料三观点的理解。(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