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直线为经线、圆圈为纬线,该纬线穿过两块大陆的北部,纬线圈中心点处太阳高度为20°,表为当日A、B两地昼长时间,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若在A、B两地的游客同时看到了日出,则A地位于B地的
A.西北 B.东南 C.西南 D.东北下列叙述与图4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 |
B.图示日期是在9月21日—12月22日间的某一天 |
C.图示可以表示某一时刻 |
D.图中甲处位于板块生长边界附近 |
若图中15°经线的地方时为21: 00,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甲地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 | B.新一天的范围占全球的3/4 |
C.甲地可见正午的阳光 | D.甲地此刻的太阳高度为90。 |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 )
A.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
B.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
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
A.雪线上升 | B.暖冬频繁 |
C.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 D.海平面下降 |
下图为195l~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回答下面两题。
1.1951~2002年,我国()
A. | 各地都增温 |
B. | 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
C. | 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O.8℃ |
D. | 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
2.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A. | 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 B. | 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
C. | 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 D. | 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
冰川因全球气温上升而逐渐消融时,其搬运的土石碎屑也因堆积而成各种堆积地貌。下图为某地的冰川堆积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等高距为20米)。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由图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当年冰川流动方向大致为 ( )
A.东南→西北 | B.西南→东北 |
C.两北→东南 | D.东北→西南 |
若全球冰川继续大规模融化,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
A.沿海平原扩大 | B.陆地淡水减少 |
C.极地高压增强 | D.植被类型增多 |
读下面我国某地土地利用及规划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引起此地区土地利用及规划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当地改善了灌溉条件,变旱田为水田 |
B.发展农业科技,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
C.本地大气环流改变,降水明显增加 |
D.全球变暖,本地平均气温有所提高 |
以上的变化可能给本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 )
A.引起地貌变化的内力作用增强,外力作用减弱 |
B.河流地表径流可能变化,结冰期缩短或消失 |
C.农业结构得到调整,产值产量肯定提高 |
D.本地生态有所改善,并将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下去 |
读某大陆局部图,回答15—16题。
1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雨季最长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16.修建图中铁路时,克服的主要自然障碍有
A.河流、山地 B.山地、地质灾害
C.河流、气象灾害 D.气象灾害、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