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反应2AB+D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序号 |
温度 |
0min |
10min |
20min |
30min |
40min |
50min |
60min |
1 |
800℃ |
1.0 |
0.80 |
0.67 |
0.57 |
0.50 |
0.50 |
0.50 |
2 |
800℃ |
c2 |
0.60 |
0.50 |
0.50 |
0.50 |
0.50 |
0.50 |
3 |
800℃ |
c3 |
0.92 |
0.75 |
0.63 |
0.60 |
0.60 |
0.60 |
4 |
820℃ |
1.0 |
0.20 |
0.20 |
0.20 |
0.20 |
0.20 |
0.20 |
依上述数据,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在实验1中,反应在10至20 min时间内平均速率为0.013mol·(L·min)-1。
B 在实验2中,A的初始浓度c2="1.0" mol/L,反应经20 min就达到平衡,推测实验2中还可能隐含的条件是:使用了合适的催化剂。
C 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v1,且c3>1.0 mol/L
D 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014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3月总复习质检)
短周期金属元素甲~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丙>丁>乙 |
B.单质的还原性:丁>丙>甲 |
C.甲、乙、丙的氧化物均为共价化合物 |
D.乙、丙、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
短周期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Y与X可形成Y2X2和Y2X两种离子化合物,Z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Y原子多1,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的还原性:Y>Z |
B.原子半径:Y<Z<W |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X<W |
D.Y和Z两者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Z原子序数之和是W的2倍,X、Z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X的最低负价绝对值与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Y>Z>W |
B.一定条件下,Y可置换出X |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Z>W |
D.熔点YW2>XW4 |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r(W)>r(Y)>r(Z)>r(X)。X与W同主族,Z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总数的3倍,Z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X、Y原子核电荷数之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Z、W的简单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不同 |
B.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强 |
C.仅由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可能呈碱性 |
D.化合物X2Z2与W2Z2所含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
(2014届河南省郑州联考)甲、乙、丙、丁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A、B、C、D、E是由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F是由丙元素形成的单质。已知:A + B =" D" + F,A + C =" E" + F; 0.1 mol·L-1D溶液的pH为13(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丁>丙>乙>甲
B.1 molA与足量B完全反应共转移了2 mol电子
C.丙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第二周期第ⅣA族
D.A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