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10分)
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说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某校组织高三(2)班的同学对某社区居民下岗失业和再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社区劳动力 |
现有劳动力 |
2032人 |
2年内预计新增劳动力 |
195人 |
|
下岗失业或曾下 岗失业405人 |
初中文化水平以下者 |
163人,约占41% |
初级技工及无技术等级的人员 |
306人,约占76% |
|
实现再就业281人 |
就业企业 |
个体和私营经济196人,集体企业65人,其他20人 |
就业领域 |
第二产业63人,第三产业218人 |
注: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拒绝就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性工作岗位。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存在什么问题?
(2)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为政府提供几条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材料一: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材料二: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2岁的女童小悦悦过马路时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七分钟内从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不予施救。一时之间,国人的道德文化随着这十八个人的漠视在一片斥责和反思中陷入低谷,多数受访者(87.7%)痛感当前社会日趋冷漠。不少人留言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才是杀死小悦悦真正的凶手。
请运用所学过的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2)从《文化生活》角度,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各民族为什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让国人面对此类事情时不再冷漠?
材料一: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出自维吾尔族人民,是一部著名套曲。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和《宋史》是许多少数民族史学家参加编写的。杰出的满族大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气势磅礴的三大英雄史诗。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和彝族的《阿诗玛》也是誉满中外的叙事诗。同时,早在唐朝,白族张胜温绘出的梵画长卷,长达十丈,共有628个菩萨像,工细生动,辉煌精致,光彩夺目,是我国古代绘画精品。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材料三:自2008年以来,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风暴的洗礼:雪灾、暴力事件、地震、金融危机……然而中国在低头抱怨吗?没有,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什么道理?
(2)根据材料二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3)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材料三中“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中的 “脊梁”是指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继续挺直 “我们的脊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作品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剔除了其中带有迷信、颓废、庸俗色彩的内容,突出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作品制作运用了目前国际最高水准的动画电影技术,注入了国际动漫作品所特有的神幻色彩,从而使作品更具国际口味。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动漫节和电影节,摘取了多个奖项,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出现了“用工荒”,一些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农民工。“用工荒”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材料一
我国东部地区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农民工需求很大。我国地区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巨大,中西部地区仍保持一段时间工资相对低廉的优势,一些东部企业逐渐向中西部扩张。随着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企业用工明显增加。
材料二
材料三
就“用工荒”问题,三位同学各抒己见。小张认为,“用工荒”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一定程度上“慌”了企业,企业和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小王认为。“用工荒”与劳动力价格太低有关,企业只要大大提高工资,“用工荒”就能迎刃而解,企业也没有什么可“慌”的。小周则认为,“用工荒”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只要让“看不见的手”继续发挥作用,“用工荒”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分别指出表1、图4中的经济信息。
(2)运用劳动和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别评析三位同学的观点。
(3)面对“用工荒”,政府应如何履行其应有的职能?